正文 卷之二十四(2 / 2)

[三]城南門外有於越王廨上引會要之王曾錄及遼史地理誌四同此,上引長編及通考之王曾錄“外”作“內”。

[四]延芳澱案:延芳澱在燕京南,今北京南海子側有延芳村,即其遺址。此當屬衍文而誤係於此。

[五]過溫餘河大夏城坡坡西北即涼澱避暑之地此同席本及上引會要之王曾錄,上引長編及通考之王曾錄“大夏城坡”作“大夏坡”。又上引會要之王曾錄“坡西北即涼澱避暑之地”作“西北即西京為避暑之地”,席本及上引長編、通考之王曾錄同此。

[六]東北過白嶼河“白”原誤“曰”,據席本及上引長編、會要、通考之王曾錄改。白嶼河又作白絮河、白遂河,今但稱白河。

[七]又有黃羅螺盤黃羅螺盤,即古之螺山,今之紅螺山。此處文字似有訛誤。

[八]自北漸入山“北”,同上引長編、會要及通考之王曾錄,而席本注“一作‘此’”。

[九]詰曲登陟“陟”原作“涉”,據上引長編、會要及通考之王曾錄改,席本同作“涉”。“詰”,長編及會要之王曾錄同,席本及通考之王曾錄作“屈”。

[一○]路甚平坦“路”字據席本校語及上引長編、會要、通考之王曾錄補。

[一一]又度德勝嶺“德勝嶺”,曾公亮武經總要引王曾錄作“德勝口”,遼史聖宗紀五及耶律斜畛傳有得勝口之名。

[一二]過雕窠嶺元史河渠誌一引王曾錄無雕窠嶺之名。案:雕窠嶺在山西高平縣西北,由江?嶺路入。見通鑒卷二百九十一後周太祖顯德元年三月壬辰及丁酉兩日下胡三省注。此亦他書之羼混者。

[一三]又過墨鬥嶺亦名渡雲嶺遼史地理誌三引王曾錄無“亦名”二字。參照宋人使遼諸錄,知墨鬥嶺、渡雲嶺為二山。地理誌是。

[一四]就河漉沙石煉得成鐵同上引長編、會要及通考之王曾錄皆無“成”字,似屬衍文。

[一五]所居室上引會要之王曾錄作“所居屋室”,長編及通考之王曾錄作“所居屋”。

[一六]惟有番戶百餘“惟”原作“雖”,據席本改。上引長編、會要及通考之王曾錄均無此字。

[一七]鍛鐵為軍器上引長編、會要及通考之王曾錄皆作“鍛鐵為兵器”。

[一八]自此漸出山“出”原作“入”,其誤與上引長編之王曾錄同。但會要及通考之王曾錄作“出”,據改。案:劉敞出山詩自注:“自檀州東北入山,到鐵漿館出山,凡八程。”(見公是集。)

[一九]七十裏至富穀館“富”原誤“當”,從席本校語及上引長編、會要、通考之王曾錄改。

[二○]正東望馬雲山“雲”字原脫,據席本及上引長編、會要、通考之王曾錄補。

[二一]城垣庳小方圓才四裏許“庳”,原作“大”,明抄本同。但席本及上引長編、會要、通考之王曾錄均作“庳”。長編卷六十八及會要蕃夷二所載宋摶使遼行程錄,言中京“城壘卑小”。然路振乘軺錄記中京外城“幅員三十裏”,內城“幅員約七裏”。此處疑有脫簡。

[二二]又有市樓四至其北門曰陽德閶闔此段從“有”至“門”凡二十一字原闕(明抄本亦闕),據席本及上引長編、會要、通考之王曾錄補。“天方、大衢”,會要、王曾錄作“天市、天衢”。

[二三]富鄭公行程錄案:此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九月薛映、張士遜使遼所上語錄之文(見長編卷八十八)。富弼雖數度使遼,皆在仁宗朝。遼史地理誌一稱此行程錄為薛映所記,是。此題名弼撰,實誤。

[二四]西二十裏許有佛寺民舍“舍”原作“社”,據席本校語及上引長編之薛映、張士遜語錄改。

[二五]夜筵設罷侈盛也臣拜洗“設罷”,劉攽中山詩話作“設邏”,江少虞皇朝事實類苑(下稱類苑)卷三十九作“沒邏”;“侈盛”,同上引詩話作“厚盛”。

[二六]兩朝厥通好也荷情幹勒“幹勒”,同上引類苑作“斡勒”,詩話作“感勤。”

[二七]微臣稚魯拜舞也祝若統“稚”,同上引類苑作“雅”。

[二八]聖壽鐵擺嵩高也俱可忒同上引類苑“可”字下有注:“口勿反”。

[二九]國主舉大杯謂餘曰至遂為酬觴此句同上引類苑作“虜主舉大杯,謂餘:‘卿能道此,我為卿飲。’餘複言之,虜主大笑,遂為釂觴”。承恩堂本“人木為卿飲”作“餘為卿飲”,席本同作“人木為卿飲”。

[三○]如執政防閣曾慥類說卷五十六所收古今詩話“防”作“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