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謠言傳播的8 1/2定律
科普新知
如果我也不好騙,你也不好騙,為何有些天方夜譚就經久不衰呢?
不管多疑還是輕信,我們總會在某一時刻中了謠言的招。在我們注意到之前,謠言會悄悄繞過精神防線。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好騙。但是謠言若具備一些特征,就特別可能卸掉我們的防備,讓人信以為真,竭力傳播。
本質上來說,人們傳播一個未經證實的消息是在試圖理解這個世界。在俄亥俄大學,心理學家馬克·佩佐(Mark Pezzo)進行了一項案例研究:學生們聽說校園裏有人得腦膜炎死了。故事迅速傳播開來,焦慮的學生試圖追究事實真相:“這是真的嗎?”“你得腦膜炎了嗎?”“據說校園裏的人都得來次巨疼的腰椎穿刺,你聽說了嗎?”錯誤消息的大市場裏,合格的謠言像流行病似的流存下來,而不合格的謠言很快就消亡了。如何謠言區分合格與否呢?或者說,成功的謠言有哪些規律呢?
1:成功的謠言讓我們焦慮和情緒化
2005年,卡特裏娜颶風襲擊了新奧爾良,城市被洪水淹沒,也被謠言淹沒了。充溢著焦慮和不確定的氛圍裏,滋生著可怕的謠言:洪水中有鯊魚出沒!恐怖分子在防洪堤布下了炸彈!體育館裏躺滿了被殺的嬰孩和成堆的屍體!
更不幸的是,國家級媒體把謠言當作事實報道了出去——甚至連新奧爾良的市長雷·納金(Ray Nagin)都不明真相地告訴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專行屠戮奸淫的“幾百人的武裝團夥”正要進入體育場。然而,一旦洪水危機開始解除,調查員就發現幾乎所有廣為流傳的故事都是假的。聯邦應急管理局的醫生甚至動用了18輪卡車準備運走幾百具子虛烏有的屍體。他們倒是找到了六具——可沒一具是被人殺害的。
為什麼這些故事突然蹦出來了?恐懼滋生謠言。一個群體的集體焦慮越嚴重,就越容易變成謠言工廠。正如羅切斯特理工學院謠言專家尼古拉斯·迪方佐(Nicholas DiFonzo)所說,我們通過傳播信息化解恐懼和未知。即便交流的信息是荒誕的,交流本身也能給人一種知曉事態的感覺,來平撫不安。“謠言的一大功能就是試圖挖掘事實,讓人知道該做什麼。我從沒像9·11事件過後那麼驚懼。為了抑製恐懼,人們傳播謠言。”
因此當9·11事件讓大家驚恐地去尋求真相時,人們尋得了一大筐錯誤的傳言,既讓人害怕又荒唐到離譜——每五罐汽水裏就有一罐讓恐怖分子植入炭疽菌啦,猶太人早就知道有襲擊所以9·11當天都不來世貿中心工作啦(實際上911襲擊中15%的死難者都是猶太人)。
謠言少有積極的,因為我們天生傾向於接受消極信息。“人類總是更看重消極信息”,北愛荷華大學心理學教授海倫·哈頓(Helen Harton)說道,“這具有進化上的意義。知道如何躲避一頭老虎比知道哪兒的花開得漂亮更重要。”
當然,大多數人都不用再擔心挨老虎揍了,但是我們還會害怕類似炒魷魚這種事。所以我們把謠言傳來傳去,指望搞清楚到底發生了啥。
2:讓我們驚訝,又照顧我們的既有偏見,謠言就能長久
瀏覽一下那些被無數次轉發的郵件,“一個人在酒吧醉倒了,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躺在一個裝滿冰的浴缸裏,旁邊有一張紙,上麵寫著“打電話叫救護車,否則你會死。”結果發現後腰兩側的傷口,原來雙腎被偷走了。”“一個50多歲的教授,將他太太生完小孩之後的初乳放入了一個玻璃瓶裏,然後用蠟封口放入一個盒子,打算等到小孩長大結婚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送給小孩。二十多年過去了,小孩要結婚了,教授把封印了二十多年的盒子打開,是一瓶紅色的液體。對,是血。”
別信,兩者都是玩笑之言。然而它們卻像病毒式傳播,僅僅因為生動勁爆,又沒離譜到讓普通人完全無法相信。它們與已有認識一致——犯罪分子很可怕,器官移植很緊俏,喝醉了以後會毫無知覺令人擺布;母親哺乳很偉大,女人會分泌乳汁和經血。——隻要內容不是太過火,很多人的常識就不會警醒。
簡言之,我們總愛相信謠言。像米爾克森(Mikkelson)說的,“這些故事符合我們相信,或想要相信的東西,從而避開了我們的防備。”如果你認為金錢使人瘋狂,那麼你就更容易聽信,在2007年美國高爾夫公開賽四天的賽程裏,泰格·伍茲(Tiger Woods)租住豪宅,清空整屋,搬進自己的家具,就為了找到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