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2神戶一日_戴光中(1 / 2)

我受寧波市政協的委派,赴日本神戶出席“吳錦堂——神戶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時間在12月10日。這一天,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感慨良多。

上午,三江會館理事長薑成生先生親至賓館,邀請我們參訪會館。他原籍慈溪,6歲隨父東渡扶桑,乘坐的是抗戰期間最後一班輪船。他在那裏已經生活了將近70年,但對故鄉的來客依然熱情如火。聽說我是第一次到神戶,便堅持陪同步行,以便瀏覽市容。那天很冷,寒風凜冽,他的鼻頭凍得紅紅的,灰白稀疏的頭發吹得亂糟糟的,他卻毫不在意,一路上興致勃勃地介紹三江會館的曆史。據他說,會館前身是三江公所,至遲在1870年就告成立,當地的“寧波幫”已經為數不少。1894年,吳錦堂被駐日公使任命為神戶旅住清朝商人公舉商董、神戶中華會館總代、三江公所會頭。從此,他為同鄉們竭誠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江會館坐落在神戶中央區,是兩幢頗為氣派的8層大樓。薑先生告訴我,除了自用,房租年收入約2000萬日元,主要用於公益慈善事業、中日友好交往活動。他自己天天來這裏辦公,完全盡義務。他現在最大的心願,是希望能把三江會館一百多年的曆史發掘整理出來。我當即表示願效綿薄之力。

中午,安井三吉教授請我們用餐。這次研討會由孫中山紀念會主辦,他是常務理事,具體操辦。教授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說話輕聲細氣,溫文爾雅。席間談起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我表示難以理解:中國怎麼可能“威脅”日本呢?曆史上也從未有過這種情況。沒想到在座的兩位日本教授異口同聲地說:我們真的怕啊!安井教授是華僑華人研究專家,剛送我一本新著《帝國日本與華僑》。我想,連他都這麼認為,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溝通,實在是必要而又迫切的。

下午一時,研討會在中華會館如期舉行。儀式非常簡單,雖然名流雲集,如著名僑領林同春、中國駐大阪副總領事葛廣彪等人都來了,但上台致詞的隻有孫中山紀念會理事長貝原俊民(原兵庫縣知事)和吳錦堂之孫吳伯瑄:我帶去的寧波市政協王卓輝主席的賀信,也由寧波駐日經貿首席代表陳炳良先生宣讀了。然後就開始論文報告,中方兩位,日方兩位。我在台上放眼看去,會議廳內座無虛席,包括與會的名流要人們,都在靜靜地聽講,當真可謂鴉雀無聲。

報告完畢,按慣例大家提問討論。我又發現聽講的人竟是日本人居多,且事先不甚了解吳錦堂。他們不僅主動參加研討會,專心聽講,還熱情提問,希望更多地了解吳錦堂其人其事。事實上,知情的日本人士一直推崇吳錦堂,他的別墅移情閣被文部省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相當於我國的國家級文保單位),耗資11億日元易地保護。我由此感到,兩國人民溝通交流的基礎其實既深且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