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愛,不是“有求必應”(1 / 1)

已經讀高中的兒子盡管個子已經高過我許多,舉止依然有些孩子氣。哪怕他經常“裝酷”,對我的叮嚀故意愛理不理,或隻用單字來回答我連珠炮似的問題,我還是可以穿透他的偽裝,看到他尚未“轉成大人”的可愛部分。

我常注視著兒子,心裏想著:“嗯,就像他這個樣子。”是啊!很多社會新聞裏闖了禍的、半大不小的孩子,就是他這個樣子:剛發育的瘦高個子,滿臉的青春痘,覺得上課是頗無聊的事,喜歡打電腦,愛跟同學打球、上網吧……然而,為什麼那些孩子會搶錢、飆車、淩虐少女,而我家的這個孩子,卻不會這樣做呢?那些孩子的父母難道少愛了孩子?從電視上看到,很多人在警察局麵對孩子捶胸頓足的模樣,讓人見了鼻酸。他們顯然也愛孩子的啊!為什麼孩子在愛中還會脫離了常軌?

有一回,在我演講後,一位媽媽無奈地對我訴說:“……不買摩托車給他,他就大發脾氣;買給他之後,他三天兩頭往外跑,都不回家了!他才十五歲耶!無照駕駛,我擔心死了!該怎麼辦?”

我問她:“你買摩托車給他多久了?”那可憐的媽媽老實說:“兩個多月啦!”我脫口而出:“你實在應該在三個月前來找我的!”因為,倘若在還沒買車之前,我會建議這個媽媽,無論如何都不買。假如孩子發脾氣,就讓他去發吧!不該做的事,倘若在孩子發飆後就妥協了,那隻教會了孩子一件事:“要發飆,爸媽才會聽我的。”

經常有人在我演講之後問我:“女兒不肯一個人睡,硬要賴在我房間,怎麼辦?”“兒子不顧我的反對,堅持要去爬大霸尖山,我擔心死了!怎麼辦?”……好像當孩子“拗”起來的時候,父母隻好舉白旗投降,真的需要這樣妥協嗎?

我一直覺得,我們(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得誠實地說)很容易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其實,孩子們都有能力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找到“生存之道”。你不答應他的要求,他也能自我調適。如:“這次不去爬山(聽說有台風,可能很危險),下次再去吧!”或像我那個“女兒不肯獨睡”的朋友,後來就靠床頭的一盞小燈,解決了女兒怕黑的問題。誰說做父母的一定要對子女的要求盡量地妥協、配合?

在我們家,親子的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大家就一起來說道理,發飆是沒有用的;有時候我可以說服孩子,有時候反而是孩子說服了我。合理的事情,應該是可以商量的(當然,前提是:父母應該要預留可以商量的“空間”才行);而不合理的事情(特別是不合法的事情),我會直接訴諸權威:“不行!”絕不退讓,再怎麼鬧脾氣都不能放行!

這樣的“無情”,其實是最有智慧的“深情”。因為孩子的判斷力不足,你的判斷可以減少他因為“嚐試錯誤”所受到的傷害。

不對孩子有求必應,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我們家的孩子會自己節製他的行為,大概是因為這種“有節製”的愛吧?我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