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要怎樣愛孩子才不會把孩子寵壞?”“如何拿捏‘愛’與‘寵’的分寸?”“我很愛孩子,可就是表達不出來,怎麼辦?”……我覺得這些問題很重要,可是有時候我口舌笨拙,很難在三言兩語中解釋清楚,心裏也很著急。讓我為您舉些例子吧!
到過我家的人都知道,我家的空間並不大,但還是有一些特別為孩子設計的空間和設備,如:兒子的房間是可供翻滾的和式房間;此外,我家浴室有個毛巾架,我們在裝潢屋子的時候,特別請工人在浴室加了一個矮一點的毛巾架。幼兒園的孩子也夠得到的高度,讓孩子可以很方便地拿取“屬於自己的”毛巾,自己做盥洗的工作。
當然囉,從孩子讀幼兒園開始,我就鼓勵他們做好照顧自己的事,趁他們對每件事物都興味盎然的時候,培養好習慣。隻要他們完成了任何一個小部分,我都不吝於稱讚他:“哇!你自己刷得好幹淨!”“你的毛巾掛得好整齊!”孩子總是洋洋自得、心滿意足,覺得他是“被愛的”、“很好的”孩子。
很多父母不常稱讚孩子,總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要稱讚他?”我從來不這樣想。或許是多年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經驗,我會設身處地,用“同理心”來揣想孩子的感受,並盡可能地表達出來:“今天隻有9益,又下著雨,出去倒垃圾真的好辛苦喔!”“我知道你在玩網絡遊戲,打斷你、要你來幫我搬東西,真不好意思。”……諸如此類的對話,我經常掛在嘴邊;孩子們知道我懂得欣賞、感激他們的付出,通常都會高高興興地做好自己分內的家事或我要求的“額外幫忙”。
“同理心”(empathy)說起來好像有點專業,其實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假如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想事情,很快地你就會發現:孩子“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不是理所當然的。為孩子設計一個符合他年齡的生活空間,恐怕是讓他過得更好的先決條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