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田的隰朋率軍隊會合秦國送夷吾回晉國即位,夷吾就是晉惠公。秦穆公對淙芮說:“公子依靠的是什麼力量?”答道:“下臣聽說逃亡的人沒有黨羽,有黨羽就一定有仇家。夷吾小時候不喜歡玩鬧,能夠鬥爭但很有限度,長大後這個脾性也未改。至於其他方麵我就不是很了解了。”穆公又問秦國大夫公孫枝說:“夷吾的位子能夠穩固嗎?”公孫枝回答;“下臣聽說隻有合乎準則才能安定國家。《詩經》上說:‘無知無識,適應自然規律。’這說的是文王。又說:‘不弄虛作假,不殘害人民,就很少有不合乎典範的。’不愛玩鬧也不愛爭鬥,個性自然是少猜忌也不爭強好勝。現在他的話裏邊充滿猜忌和好勝,要安定國家,恐怕很難呀。”秦伯說:“猜忌多則怨恨多,又怎麼能成功?正好可以為我所利用。”
穆公是一位很有頭腦的國君,他不立好的,反立一個壞的,其目的就是利用壞國君搞垮晉國。夷吾回國果然是弄得天下大亂,同秦國發生戰爭:
魯德公十四年(公元646年)冬,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請求糧食援助,晉國不給。晉大夫慶鄭說:“前年晉國災荒,秦國救濟了我們大量的糧食和錢財。現在我們不去救援他們,就應該算是幸災樂禍,忘恩負義。我們忘恩負義,就會失去親附的人;幸災樂禍,是沒有仁義;愛惜財利是不祥;激怒鄰邦是不講義氣。這四種德都失掉了,憑什麼保衛國家?”晉大夫虢射也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八字進諫。慶鄭說:“背棄信用,背叛鄰邦,誰來周濟患難?不講信用,禍患必至;失去後援,必定失敗。這一定會應驗的。”虢射說:“即使支援秦國也不會減輕對我們的抱怨,反而會助長敵人的力量,不如不給。”慶鄭曰:“忘恩負義,幸災樂禍,是百姓所唾棄的。親近的人還會因此結仇,何況冤家敵國呢?”晉惠公聽後依然不予理睬,仍是一意孤行。慶鄭退出公室,說:“國君肯定會為此後悔的。”
當初秦國送晉惠公回國即位的時候,秦穆公把賈君托付給他,並且叮囑:“讓眾公子都回國吧。”晉惠公曾答應送給中大夫器物,不久也違背了諾言。他曾向秦穆公許諾送給秦國黃河以外的五座城邑,東到虢略城,南及華山,還有黃河之內的解梁城,也沒有兌現。晉國鬧饑荒,秦國向晉國輸送了糧食;秦國趕上饑荒,晉國卻不伸出救援之手。秦穆公考慮到晉惠公做了這麼多的不義之事,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大舉討伐晉國。
九月,晉惠公迎擊秦國軍隊,先派出韓簡觀察敵情。韓簡回來報告說:“敵軍人數雖少,然而鬥誌昂揚,我軍恐怕抵擋不了啊。”惠公問:“什麼原因?”簡單回答:“國君您當初逃離晉國是得助於秦國,回晉即位也是由於秦國的寵信,鬧饑荒時吃的是秦國糧食,秦國三次有恩於我國卻不思圖報,所以才起兵來攻打我們。現在我們又迎擊他們,我軍鬆懈,秦軍振奮,鬥誌差一倍都不止啊。”
十四日,秦、晉兩軍戰於韓原。此一役,秦國虜獲晉惠公而回師。
人生悟語:
“百智之首,知人為上;百謀之尊,知時為先;預知成敗,功業可立。”這是成功乃至成大事者的必要條件。
14.懦弱——阻止了勇敢和開拓
艾文·班·庫柏是美國最受尊敬的法官之一,但他小時候卻是個懦弱的孩子。
庫柏在密蘇裏州聖約瑟夫城一個準貧民窟裏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個移民,以裁縫為生,收入微薄。為了家裏取暖,庫柏常常拿著一個煤桶,到附近的鐵路去拾煤塊。庫柏為必須這樣做而感到困窘。他常常從後街溜出溜進,以免被放學的孩子們看見了。
但是,那些孩子時常看見他。特別是有一夥孩子常埋伏在庫柏從鐵路回家的路上,襲擊他,以此取樂。他們常把他的煤渣撒遍街上,使他回家時一直流著眼淚。這樣,庫柏總是生活在或多或少的恐懼和自卑的狀態之中。
然而自從讀了荷拉修·阿爾傑著的《羅伯特的奮鬥》一書之後,庫柏內心受到了鼓舞,從而在生活中采取了積極的行動。
在這本書裏,庫柏讀到了一個像他那樣的少年的奮鬥故事。那個少年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氣和道德的力量戰勝了這些不幸。庫柏也希望具有這種勇氣和力量。
庫柏讀了他所能借到的每一本荷拉修的書。當他讀書的時候,他就進入了主人公的角色。整個冬天他都坐在寒冷的廚房裏閱讀勇敢和成功的故事,不知不覺地吸取了積極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