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天子守國門(1 / 2)

戰時大本營的成立,意味著所有兵權都同皇權徹底分割,趙佗自此之後不必再有任何顧慮。而複國也確實能夠得來一個名正言順,更是能夠讓秦地百姓民心所歸。

而複國所牽扯麵十分廣,在兵權問題解決之後,麵臨的就是都城應該定在哪裏。如果按照根基深厚和富庶來看,臨湘城無疑是最佳選擇,北又有大江作為天險,然而不足之處就是臨湘城遠離中原地區。

對於都城的選擇,趙佗挑選了三個地方,一個是上黨城,一個是丹陽城,另一個則是臨湘城。這三個地方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其弊端,若是實力足夠,其實趙佗是願意打下長安之後再建國,長安才是作為都城的最佳選擇。

趙佗畫好三地的地圖,以及三地的直道分布,和三地的戰略環境。通過詳細的分析,趙佗始終是不能比對出到底何地最具有優勢。

……

而定都也成為了眾人所爭論的問題,趙佗希望的是定都在上黨城,日後若是取得長安,那麼立刻遷都。俞涉和公子意卻認為臨湘城是最安全和富庶之地,應該定都在臨湘城。王布則認為可以兩者之間取個中,定都丹陽城。而嬴華和羋炎也同樣偏向於定都臨湘城,因為在他們看來,都城一定是要以安全為先,邊陲之地則是將領保家衛國。

趙佗知道眾人的說法都有其道理,畢竟都城事關重大,都城告破乃是一個國家的奇恥大辱,而且還容易動搖國本。但是定都臨湘城和丹陽城,實在是對未來的發展不利。

一連兩天,眾人都在就這個問題進行著激烈的爭論,更有俞涉請來術士,認定臨湘城有帝王之氣。趙佗知道臨湘城遠離前線,俞涉此舉的用心就在於替公子意支開自己。

爭論的第三天,趙佗知會所有文武,同在內殿最終確認定都之事。

當眾人都到場之後,趙佗卻遲遲沒有出現,公子意雖然居上位,但是在這樣的問題上也不敢越界,於是便同眾人一起等待著趙佗的前來。而底下人也沒閑著,許多人都在竊竊私語著。

“依照我說,這定都臨湘城乃是最好的選擇,北有大江天險,易守難攻。而且背靠百越之地,物產豐富,足夠支持。”

“沒錯,俞涉先生所言甚是!臨湘城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俞涉先生高見,我讚同!”

……

趙佗在屏風後,悄悄看著眾臣的反應,然後將支持俞涉、向其拍馬屁者的名字一一寫在隨身攜帶的一塊布帛上。這次遲到是趙佗故意而為之,一方麵為了看看這些大臣對此事的意見,另一方麵則是通過這種方式展示自己的威壓。就如同會晤中,遲到挨罵的永遠都隻會是屬下,而不會是主子。

記錄好這些之後,趙佗大步走進內殿,背後跟著四個士卒,抬著一個巨大的沙盤。

趙佗先向公子意拱手行禮,然後向眾官員回禮。

“諸位,今日商議定都之事,事關重大。所以本將軍連夜製作了沙盤和地圖,各位請看!”

一行人在趙佗的指引下,開始圍著沙盤和架起的地圖。

趙佗指著地圖上的三個點說:“現在定都最合適的地方有三個,也就是上黨城、丹陽城、臨湘城。此三地各有定都的優勢和弊端,所以我們今天就是在這三地中選出一個來,諸位盡可以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