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小說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形勢下產生的。
大量的網絡寫手聚集在原創文學網站,他們在網上不斷發表新的作品、更新作品內容,吸引網民來閱讀。一些高質量的小說便脫穎而出,成了高銷量的代表,也捧紅了大量的網絡作家。
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自從在網站連載後,瀏覽量居高不下,迅速在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出版社隨即集結成書出版。南派三叔也因此收獲了名譽和財富。而在寫作這本書之前,南派三叔隻是個普通職員。
除了互聯網內容開放之外,應用平台走向開放也是一個趨勢。例如蘋果AppStore應用商店和新浪微博應用平台都是開放的,很多互聯網愛好者打造了自己的App,然後通過應用開放平台實現了創業的夢想。
業內有人推測,如果蘋果AppStore商店的所有應用都需要蘋果工程師來開發的話,那至少需要數十年的時間,而且在資金規模投入上更是無法預計。
AppStore商店的這種開放式思維,是將全球的所有App開發人才聚集到了一起,而AppStore商店隻是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平台,就可以獲得第三方的高額收益。這種新穎的收益方式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長。
中搜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改變了傳統的搜索方式,也就將由運營商提供搜索結果改變成為運營商和用戶共同構建搜索結果。用戶可以在搜索結果中加入自己的專業知識,讓搜索結果更加全麵、準確。
百度知道同樣是基於開放思維。
百度知道上的問題其實都是網民提出來的,而給予回答的也是網民。也就是說,百度知道隻是提供了這樣一個開放式的平台,將問與答全部交給了網民,也就是內容開放。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讓百度知道的工作人員來製作問題和相應的答案,那麼他們能完成這個工作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工作人員是有人數限製的,他們根本無法網羅天下之事。但是,一旦將這項工作交給網民本身,盡管隻是視角變了,然而整個格局也變了。
網民自己需要問什麼,就可以上去問——在提出問題時,可以懸賞相應的積分。其他網民看到這些問題,如果自己恰巧是內行,就可以在問題下麵提出解決辦法,從而獲得相應的積分。
整個問與答的過程是靠積分作為連接橋梁的。
問是需要消耗積分的,當然也可以不設置懸賞積分,但是可能難以引人注意。而回答問題是可以獲取積分的。
也就是說,百度知道其實並沒有給網民什麼好處,它僅僅以積分為橋梁,讓想要問的網民懸賞相應的積分,讓回答問題的網民得到相應的積分,以備日後提問之用。
百度已經徹底走向開放,淘寶也在走向開放……似乎商業巨頭都在朝著開放這個方向走。互聯網時代的特色已經呈現出來了,如果依然固守傳統思維,那就隻能是死路一條。
開放、包容是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這是毋庸置疑的。大量的企業開始走向開放、包容,這是一個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