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炒作思維——爆炒得名氣(2 / 2)

其實,鄧建國並沒有想要幫劉曉慶還清50萬元,500萬包養劉曉慶也是扯淡,他之所以這樣做,純粹就是想借助劉曉慶的名氣為自己做免費的廣告。

在媒體三番四次的爆炒中,鄧建國轉而暢談他自己的商業投資計劃。也就是說,他沒花一分錢,就讓媒體為他做了價值數百萬的廣告。

炒作已經成為了互聯網時代企業進行新品推廣的首選手段。企業在炒作時會有一個把控,炒作過度對於產品會有損害,而炒作火候不到就起不到炒作的效果。單就炒作的對象而言,其實無外乎一個“名”,也就是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區別。

炒作為的就是提高知名度,所以這是最主要的。而美譽度必須建立在炒作方法上和產品本身的質量上,當然還與企業本身美譽度有關係。

炒作火候把握不到位,即有可能做無用功,甚至損壞自身名譽。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有人想通過炒作成名,但因自身能力有限,達不到“名人”的水平,即使炒作,也成不了名人。

除此之外,我們要善用媒體思維來炒作。

媒體思維的炒作其實就是必須懂得炮製熱點,將這個熱點炮製到一定程度時再將其放在大眾層麵上,引爆炒作。在這方麵,新式中國快餐“黃太吉”做得很漂亮。

黃太吉善於搞宣傳,這是毋庸置疑的,將媒體思維運用得有頭有尾。但是一件東西無論它被宣傳得如何好,如果它本身是陳舊的,或者是對用戶幫助不大,那麼結果將是不樂觀的。所謂“無水之木”說的就是這種。

不論是一款產品還是一個人,要想炒作出名氣來,必須得具備最基本的東西——本身已經具備很強的實力。

媒體思維和產品思維是相輔相成的,媒體思維必須以產品思維作為基礎,缺乏產品思維的媒體思維是空中樓閣,但是缺乏媒體思維的產品思維也難以浮出水麵。

黃太吉的產品思維怎樣呢?在大眾點評網上,大多數網友對於黃太吉的評價是:慕名而來。也就是說,大多數網民其實並沒有認為黃太吉的產品做得很好,反倒認為其媒體思維超過了產品思維。當然,這或許是黃太吉炒作的第一步。但是,沒有產品思維做基礎的媒體思維是立不住腳的。就好比媒體在不斷宣傳90後中的一個大作家。當讀者閱讀他的作品時卻有初出茅廬的感覺,那麼這種炒作就是失敗的。

在這點上,黃太吉與小米之間的區別則是,黃太吉與小米都擅長媒體思維,但是小米有更堅強的後盾,它的基礎是實的,而不是虛的。

小米公司三年做到了100億美元估值,它靠的不僅僅是媒體思維,小米的產品是過硬的。

小米的媒體思維做得很好,采用饑餓營銷、網絡直銷的模式賺足了眼球。但是,小米的產品思維同樣做得很棒。小米非常重視客服,包括微信公眾賬號和遍布全國各地的門店。

小米的微信公眾賬號擁有450萬訂戶,背後有四十多人的管理團隊。

小米遍布全國各地的門店並不銷售手機,隻是銷售配件。用戶也可以通過門店修理故障手機。

從小米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純粹隻注重媒體思維的產品是得不到用戶信賴的,隻有基於產品思維的媒體炒作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