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數據的複雜性,指的是要接收數據的多向性,即使是細微的差別,也不應該被忽略。如果僅僅為了強化精確性,而忽視複雜性,所得來的結論依然會陷入“以偏概全”的困境之中。
數據之間的相關性是遠遠強於因果性的,這是因為相互關聯的東西往往會有某種直接的內在的聯係,如果把具有相關性的東西放在一起,往往能得出某種具有普遍性的結論。而這種普遍性的結論是企業成功的法寶。
人們上網所產生的大數據,讓企業可以搜集到各項數據。隨著收集的數據越來越多,每一個潛在客戶的需求也就變得越來越精確。這樣就完成了對用戶各類需要的精準定位,然後企業就可以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為其提供各種解決的方案。
現如今,很多App軟件能精準地了解用戶的需求,並推送用戶想要的資料。
比如360新聞,隻要用戶逛了幾次360新聞,它就能分析出用戶的需求——關注哪方麵的新聞,接下來,它會有意識地向用戶推送這方麵的新聞;國內很多的音樂軟件都有這種功能。將音樂分為各種類型,用戶喜歡聽哪種類型就推送哪種類型。
企業這樣做極大地方便了用戶,但也讓用戶養成了依賴性,其本質離不開用戶思維。
中國電子書市場的主要消費人群是年輕人。為此,電子書商家會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年輕人內心的訴求、閱讀的類型等,從而總結出一份年輕人閱讀電子書的“大數據”電子書單。
隨便翻翻國內的電子書市場,就會發現,互聯網時代下的快餐式閱讀盛行。電子書排名靠前的無非是這樣幾類:玄幻、言情、武俠……
年輕人們已經很難靜下心來閱讀古典名著,深層次的閱讀似乎已經被拋諸腦後。很多電子書企業便開始抓住年輕讀者的這種心理,大肆推行快餐式閱讀,賺得盆滿缽平。
在大數據時代,當讀者隨意在電子書店下載電子書,其閱讀習慣、閱讀喜好、閱讀需求等就已經被放入了某個數據庫裏。隨著電子書店後台數據的不斷完善,電子書店後台數據的管理者們,便對讀者的相關信息把握更為精準。這些看起來好像無關痛癢的數據,往往與大企業的發展密切相關,譬如Google的崛起、蘋果的重生、百度的超越、亞馬遜的轉型……
如果沒有這些龐大的數據體係做分析的基礎,這些在互聯網時代呼風喚雨的企業都將消失。由此可見,大數據思維的重要性是其他思維無法替代的。
在大數據時代,教育也正悄悄發生著一場變革。
從1970年到現在,教育一直在悄悄地發生著革命。而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這場革命產生的真正原因就是大數據。
物聯網、雲技術,以及基於物聯網和雲技術的大數據,是推動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在向知識時代、大數據時代跨越的過程中,知識成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
未來的教育模式是怎樣的呢?答案是,它必然是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密不可分的。視頻將成為主要的授課方式,教育資源全球共享極為豐富。然後,學校會按照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學習方法、智力水平等製定一份學生大數據,再根據這份大數據授課,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