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資玩家尤裏·米爾納(1 / 3)

投資玩家尤裏·米爾納

30+

作者:馬君海

馬化騰說他“動作快、開價高、眼光準,看中一個抓一個”,因此馬化騰給他的DST公司投資3億美元,換得10%的股份。俄羅斯人尤裏·米爾納(Yuri Milner)憑借對Facebook等的投資而一舉揚名。他以120億美元的資金成為證券市場互聯網投資的最大投資人。當然他的野心不僅於此。

一炮走紅

朋友勝過金錢,但拿到尤裏身上,他則二者兼有之。他因為下注Facebook而拔得頭籌。他的DST(數碼天空技術)環球公司投入互聯網120億美元,成為互聯網投資最大的公司。他出師必勝,看上去像是一個神話,因為當年他不過是一名理論物理的學生,原本最多就是做一個粒子物理的研究人員。 但他愛動腦經,思維開闊,不安現狀,還在上學時間就表現了出奇的經營才能。他的第一桶金是利用父親的汽車倒賣電腦,頃其所有的幾千盧布購買電腦進行銷售,賺得當年標準的盆滿缽滿。

從莫斯科大學的學生到購買一個意大利通心粉工廠,這位身材矮小禿頭凸腦且麵色昏暗的哥們兒以驚人的速度跨越多個成功的台階。直到5年前對Facebook投資,這是一個“不成功則成仁”的背水一戰,使他名聲大震,這是他最喜歡的遊戲方式。2009年,憑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和果敢舉動,成功說服馬克·紮克伯格接受他的注資。“這可真不容易。尤裏的基金並不為矽穀所熟悉,他本人又不是美國人,另外,作為互聯網初創公司的Facebook,想對其投資的大有人在,大家互不相讓,打破頭都想擠進互聯網的投資隊伍。”一位業內人士說。

一開始,尤裏的努力並不順當,Facebook前CFO吉迪恩·餘在電話裏禮貌地回絕了他。尤裏不甘心,他找到一位前高盛員工的朋友亞曆山大,後者答應幫忙促成,於是尤裏立馬買了一張頭等艙機票,直飛舊金山灣區。就在被吉迪恩·餘電話拒絕的第二天,尤裏出現在吉迪恩經常光顧的星巴克咖啡廳,經過亞曆山大的介紹,尤裏與吉迪恩攀談起來。這一談使吉迪恩改變了看法,他發現,尤裏對於互聯網有著與他老板紮克伯格同樣的理解,相信每隔一年或一年半,人們在互聯網上彼此分享的信息將增加一倍。這以後,就像被大家崇拜一時的摩爾定律一樣,這種典型的看法被標上了“紮克伯格定律”或“尤裏定律”。第二天,在吉迪恩的引薦下,尤裏與紮克伯格暢談甚歡,尤裏的韌性和頑強幫助了他。幾個月激烈的談判下來,DST環球公司以2億美元換得了Facebook 近乎2%(實際為1.96%)的股權。

此事在小小的投資圈如驚雷咋響。“當年很多美國大投資人都認為他瘋了。但今天看,大家隻有改變看法了。”Klarna電子支付服務公司的CEO塞巴裏斯蒂安說,尤裏在塞氏的公司亦有注資。此等交易本身對於Facebook來說普普通通,但令Facebook喜歡的是,這位俄國佬並不像其他投資人那樣要求更多的東西——不要董事會的席位,也不要什麼優先股份。“他太聰明了。”歐洲的互聯網投資專家洛伊克說,“這是一位做事謹慎的投資人,他投資暴漲股份的時間很晚,他這樣做是為了躲避風險。為此他的進場費往往要比別人高出許多。”

投資Facebook使他聞名美國,有了這張耀眼的入場券,尤裏的基金公司贏得了上百萬的朋友,他本人也被邀請投資美國其他的互聯網未來之星,數額均在數億美元以上。從社交遊戲網站Zynga到早期的團購網站Groupon,從微信服務Twitter到專業的LinkedIn,所有這些互聯網公司都向他敞開了大門。在這位俄國佬之前,隻有一個外國基金做到這等業績:日本孫正義的軟銀,本世紀初注資雅虎、Etrade和視頻服務的Ustream等人氣甚旺的網站,但後來軟銀僅聚焦於日本市場。尤裏的到來顛覆了美國人對外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