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28日淩晨,美國賓州的三裏島核電站由於設備故障和人為疏失等原因造成核突發事件。由於核電站安全殼的有效保護,隻有少量的放射性氣體排出。經劑量評估,整個事件造成部分公眾的最大個人劑量為0.8毫西弗,核電站周圍80千米範圍內,平均公眾個人接受劑量水平為15毫西弗,在國際核事故分級上列為第五級事故。
核突發事件後的應急搶救核突發事件發生後,在美國引起強烈反響,美國總統卡特偕夫人親自到現場觀察。為控製事態發展,有關當局與相關部門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由於核電站方麵對核突發事件的發生事先估計不足,缺乏必要的應急準備,從核突發事件次日起就力求大規模的人員與技術支援,當時為直接控製反應堆工作的參與人員由最初的10餘人增加到約2 000人。搶救人員晝夜24小時輪班工作,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堆芯溫度控製:由於操作人員缺乏必要的訓練和判斷能力,在操作上屢次失誤,造成堆芯逐漸失水,主冷卻泵因反應堆壓力容器內出現氣泡空腔而劇烈振動,操作人員因擔心主冷卻泵損壞而將其關閉,導致堆芯冷卻條件更趨惡化。搶險人員經努力使一台主冷卻泵恢複工作,盡力使堆芯降溫。同時也製定了一套萬一再發生意外情況的應急救援計劃,即一旦所有冷卻泵都失靈停轉,就啟動自然循環;如果自然循環也失效,則采用人工啟動高壓注入泵注入冷卻水來冷卻堆芯溫度。
(2)防止氫氣爆炸:反應堆壓力容器內大量氫氣的產生是沒有預料到的,其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冷卻劑——水在強輻射作用下產生解離而生成部分氫氣。原設計時估計在嚴重事故情況下氫氣濃度不會超過2%,故在反應堆係統內沒有消氫裝置。可是,在這次事故發生後不到10小時,就發現堆內氫氣濃度過高。據估計,若安全殼內空氣中的氫氣濃度超過4%,就有可能發生“氫氣爆炸”。為此,反應堆壓力容器內大量氫氣的存在曾一度使美國核管理委員會的官員們極度緊張。為了防止發生爆炸,搶險人員首先采用催化複合器,以降低安全殼內的氫氣濃度;其次盡力降低回路水中的氫含量,迫使更多的氫從堆內空腔氣泡中轉入冷卻劑。經過1周的日夜努力奮戰,反應堆內氫氣氣泡漸漸消失。類似搶險項目不少於20餘項,經努力都逐個予以應急處理解決,最終實現了安全停堆。
(3)公眾撤離疏散:由於對核突發事件的發生事先估計不足,弄清問題和研究措施又需要時間,考慮到反應堆氫氣爆炸的潛在危險太大,其後果又難於估計,美國核管理委員會在征求許多專家的意見後,決定對公眾采取預防性的安全撤離措施。3月30日賓夕法尼亞州的州長在美國核管理委員會主席建議下發出公告,要求8千米內的學齡前兒童和孕婦撤離,並勸告16千米範圍內的居民呆在家裏,緊閉門窗。據估計,從3月31日至4月11日撤離的人數高達8萬人,在核電站周圍32千米半徑內大約撤走了20萬居民,從而引起公眾的普遍驚慌。再加上當時有些新聞媒介的有意誇大,製造聳人聽聞的新聞報道,導致周圍居民都爭先恐後地紛紛離開三裏島地區,而引起世界性的轟動,給三裏島核突發事件蒙上了恐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