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概述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當時,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1936年,國民黨政府製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
“致中和”是中醫的最高境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從而達到致中和的目的。《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製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終極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總之,中醫是在絕對性世界觀和虛無輪回人生觀基礎上綜合考慮人類生理、心理、行為、外界物理運動後對人類生理、心理、行為的非統一現象進行修正統一的綜合性方法論。
中醫基本知識
望、聞、問、切是中醫傳統診法。望診就是醫生運用視覺觀察患者的情況,主要望神色、形態、頭麵部、皮膚、舌等;聞診就是聽診和嗅診,即聽聲音、嗅氣味;問診就是詢問患者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經過,現在的症狀及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切診就是切按病人脈搏和觸按病人肌膚、腹部、四肢等以診察病情的方法。通過望聞問切來診察疾病顯現在各個方麵的特征,就可以比較準確的診斷病人所患疾病,從而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解毒
通常指解除體內或體表的毒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①涼血解毒。因煩勞過度、嗜酒無度等導致髒腑熾熱而使血液產生熱毒,出現疔瘡、敗血症等;
②溫中散寒藥祛除。因陰寒凝滯成毒;
③外傷解毒。因蛇蟲犬獸等螫咬所致;
④誤食解毒。因誤食或接觸的毒物;
⑤藥物解毒。按特定的炮製方法減除藥物的毒性,或通過藥物的配伍協調而緩和藥物的毒性。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服用的清熱解毒藥中的“解毒”是指上麵的第二種情況。
清熱
人體因熱邪引起或因陽盛陰虛(即機體的代謝功能過度亢奮)所產生的症候都屬於熱症。裏熱是因內髒病變而導致的發熱、潮熱、麵紅耳赤、口渴、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清除裏熱應用清熱藥物。清熱藥物藥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能,可以治療溫熱病、黃疸、瘡痛、陰虛內熱等症。
上火
一般所說的“上火”是指“心火旺盛”所出現的症狀,廣義的“上火”還包括“胃火旺”、“肝火旺”等。主要表現為心煩失眠、煩熱口渴、口舌生瘡、舌尖紅痛糜爛、小便熱赤刺痛等。中醫認為心火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來源,凡思考過多、心陰損耗或過食辛熱溫補之品,都可能出現“心火旺盛”的症狀。治療時應以清心瀉火的藥物為主。
督脈
奇經八脈之一,在傳統的內丹術中督脈與任脈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叫督脈,是因為有總管、統率的意思。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循行路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係帶處(鼻下方),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裏麵上行,至頸後風府穴處,進入顱內,並由頸沿頭部正中線。此外它還有兩個分支。經過的主要穴位有長強、命門、至陽、大椎、百會、人中等。此外它與腦、脊髓和腎有密切的聯係。
精氣神
在傳統內丹術中,這三者被視為鍛煉的對象。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和功能活動,有人身三寶之稱。精:指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一切精徽有用的、滋養人體的物質。氣:指人體髒器的功能活動,是充養人體的一種精徽物質。神,指思想活動和內在髒腑精氣的外在表現,是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這三者中,精是最基本的,氣是動力,神是主導,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