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氣象知識開心學(1 / 3)

1.氣候與農業的影響

氣象條件的好壞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任何的農業生產活動都和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十分不開的。不同的自然環境養育不同的動植被,不論是哪一種動植物,隻有出於適合它生長的環境時,才能得到更好更健康的成長發育。

氣象對農業的重要影響

在農業生產中,講究“順天時,量地力”的種植方法,在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據其周圍自然氣候的特點,做到充分開發和利用起這些有利的氣候特點,種植適合的經濟農作物才能真正達到高產豐收的目的。在教育中人們提倡“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在農業生產中同樣的要采取“因地製宜”的方法。光、熱、水、二氧化碳等因素是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生長中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質,所以在植物的生長期中,要確保植物對濕度、熱度和養料的供應量,這樣才能保證農作物的生長達到頂峰。

天氣環境對農作物的生長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每年當中都要發生很多的自然災害,氣候的變化總是讓人琢磨不透的。特別是這些年氣候的變化更是反複無償的,像是在2008年初春時,湖南出現的凍雨現象;2009年冬到2010年,雲南等地出現的大旱現象等,都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也給農民的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傷害。在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別的氣象災害,如旱澇、霜凍、冷害、冰雹、大風、幹熱風等。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每到一年的春天就會出現惡劣的沙塵暴天氣,而且現在變的日益惡化,已經蔓延很大的一片區域。

惡劣的氣候變化,嚴重超出了農作物生長發育期間所能承受的破壞性,這就會造成農作物生長發育受阻甚至停止,對農產物的收成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了降低不良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就要分析各種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時期、地理分布規律,確定為害指標,研究危害機理,探索和改進防禦氣象災害的技術方法,不斷提高農業防災減災的能力,從而降低農作物收成的受損情況,收獲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要做到“因地製宜”的種植方法,首要的就是要掌握好農田的地質和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再就是要選擇適宜在這裏種植的農作物,最後就是要良好的改善和利用周圍的環境,達到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和增產增收的雙重目的。在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煙台蘋果、萊陽梨得益於山東半島夏無酷暑,秋季降溫緩和,利於糖分積累;大澤山葡萄得益於半島中部山脈的阻擋,7~9月份降水少,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金絲小棗得益於魯北夏季炎熱,降水少,氣溫日較差大。這些的農作物之所以能長得這麼的好,就是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地形、坡向、水域等自然因素十分的適合其的生長需求。現在有很多新型的農業技術對開發和調適農業環境氣候有很很大的影響,大大的提高了對光、熱、水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如營造防護林和農田林網可以減少大風對農作物的傷害,增加空氣中水分的濕度、降低水分的蒸發速度;地麵覆蓋保護膜可以調節土壤的溫度和濕度、延長植物的生長季;遮陽網可以防強光、防高溫,對植物生長的刺激;建造溫室、畜禽舍、貯藏庫等氣候工程可以調控或改善動植物周圍的氣候條件,從而改變動植物的生長期限和季節,使過去許多不能生產農作物和品種得以生產,不適宜動植物生長的空閑期以利用,將低產的變高產,形成了特、優、新、稀產品的生產基地,將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轉變成為一條龍式的工廠式生產模式。

為什麼說瑞雪兆豐年

“瑞雪兆豐年”是一句廣為流傳的農諺俗語,意思是說在冬天時,多下大雪,在來年的時候,就可以使莊稼獲得豐收,這是一種美好的、吉祥的預兆。

根據氣象學家研究證明,在冬季下雪對植物在來年春天的生長有很大的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給土壤做到很好的保暖功效了,而其在融化後可以化作雨水,對植物起到很好的滋潤功效。冬季的氣候一般都比較的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而且覆蓋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較鬆軟,裏麵藏了許多不流動的空氣,這樣就像是給莊稼蓋了一條棉被,這樣不論是再冷的天氣,也可以保證土壤中溫度的正常。待到寒潮過去,氣溫回暖,雪就會融化成為水,回歸到自然中去,對莊稼的春耕播種以及莊稼的生長發育都很有利。

第二個好處就是為土壤更好的做到施肥功效。據研究顯示,雪中含有豐富的氮化物,在融化後可以為土壤起到很好的施肥作用,對今後植物的生長打好基礎。同時融化後的雪水中含有較少的重水元素,重水是一種帶放射性的物質,對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具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因此雪水更有利於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

第三個好處就是可以有效的殺死害蟲。雪的保溫作用對鑽到地下過冬的害蟲有暫時的保護作用,但是在化雪的時候,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熱能,這時土壤會突然變得異常寒冷,溫度急劇降低,害蟲就會因此而凍死。同時雪水與一般水的理化性質不相同,雪水由於經過冰凍,排除了水分中通常含有的氣體,導電性質和密度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形成和生物細胞內的水相類似的性質,植物在吸收過雪水後,就會刺激植物體中酶的活性,促進植物的新陳代謝,使植物長得比吸收自來水的大二至六倍。

但是,在民間也有“冬雪豐年,春雪討謙”的俗語,這是因為隨著春天的到來,氣溫就會逐漸回升,一場春雪就會對正在複蘇的植物造成極大的傷害,大大減低植物的產量。此外,過大的春雪還會影響人們正常的運作,對要在春季進行的播種造成很大的影響。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墟的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氣象的記述。早期的氣象知識都是靠諺語記述的。無論是生活和生產,都需要對氣象知識進行預測,聰明的先人就是靠諺語的內容來警示人們注意天氣的變化。

農業諺語

1.雨水與農業的諺語

春雷響,萬物長。

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

立春三場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壟,麥子豌豆丟了種。

雨灑清明節,麥子豌豆滿地結。

麥怕清明連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麥病。

三月雨,貴似油;四月雨,好動鋤。

春天三場雨,秋後不缺米。

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

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

春雨滿街流,收麥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糧食沒處盛。

一陣太陽一陣雨,栽下黃秧吃白米。

伏裏無雨,穀裏無米;伏裏雨多,穀裏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穀子壓彎椏。

伏裏一天一暴,坐在家裏收稻。

秋禾夜雨強似糞,一場夜雨一場肥。

立了秋,那裏下雨那裏收。

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

處暑裏的雨,穀倉裏的米。

處暑下雨爛穀籮。

清明熱得早,早稻一定好。

四月不拿扇,急煞種田漢。

夏作秋,沒得收。

五月不熱,稻穀不結。

六月不熱,稻子不結。

六月蓋被,有穀無米。

三伏不熱,五穀不結。

鋪上熱得不能躺,田裏隻見莊稼長。

人在屋裏熱得跳,稻在田裏哈哈笑。

人往屋裏鑽,稻在田裏竄。

人熱了跳,稻熱了笑。

人怕老來窮,稻怕寒露風。

遭了寒露風,收成一場空。

晚稻全靠伏天長。秋熱收晚田。

麥裏苦蟲,不凍不行。

凍斷麥根,挑斷麻繩。

冷收麥,熱收秋。

降雪與農業的諺語:

臘月大雪半尺厚,麥子還嫌“被”不夠。

麥苗蓋上雪花被,來年枕著饃饃睡。

大雪飛滿天,來歲是豐年。

大雪下成堆,小麥裝滿屋。

今冬大雪飄,明年收成好。

大雪兆豐年。

一場冬雪一場財,一場春雪一場災。

冬雪一條被,春雪一把刀。

臘雪如蓋被,春雪凍死鬼。

冬雪是麥被,春雪爛麥根。

冬雪是被,春雪是鬼。

冬雪年豐,春雪無用。

春雪填滿溝,夏田全不收。

雪化水成河,麥子收成薄。

春雪流成河,人人都吃白麵饃。

下秧太冷怕爛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寒損根,霜打頭。

桑葉逢晚霜,愁煞養蠶郎。

晚霜傷棉苗,早霜傷棉桃。

棉怕八月連天陰,稻怕寒露一朝霜。

蕎麥見霜,粒粒脫光。

八月初一雁門開,大雁腳下帶霜來。

寒潮過後多晴天,夜裏無雲地盡霜。

北風無露定有霜

霜打片、雹打線。

風刮一大片,雹打一條線。

春旱穀滿倉,夏旱斷種糧。

春旱不算旱,秋旱減一半。

春旱蓋倉房,秋旱斷種糧。

圩裏幹死怕淹,山裏淹死怕幹。

不怕種子旱,就怕秋苗幹。

不怕旱苗,隻怕旱籽。

三年收兩頭,鍋巴蓋牆頭。

圩田好種,梅雨難過。

圩田好作,五月難過。

圩田隔夜是荒年。

水荒頭,旱荒尾。

水荒百日,旱荒一年。

水荒一條線,旱荒一大片。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

2.物候與農業

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楊葉拍巴掌,老頭壓瓜秧。

楊樹葉拍巴掌,遍地種高粱。

楊葉錢大,快種甜瓜;楊葉嘩啦,快種西瓜。

楊葉如錢大,遍地種棉花。

楊葉錢大,要種黃瓜。

飛楊花,種棉花。

柳絮揚,種高粱。

柳毛開花,種豆點瓜。

柳絮亂攘攘,家家下稻秧。

柳芽擰嘴兒,山藥入土兒。

柳絮落,栽山藥。

柳絮落地,棉花出世。

桐葉馬蹄大,稻種下泥無牽掛。

桐樹開花,正種芝麻。

桐樹花落地,花生種不及。

桐花落地,穀種下泥。

椿芽鼓,種秫秫。椿芽發,種棉花。

椿樹頭,一把抓,家家戶戶種棉花。

椿樹盤兒大,就把秧來下。

棗芽發,種棉花。棗芽發,芝麻瓜。

棗兒塞住鼻窟窿,提著耬腿耩豆種。

棗兒紅肚,磨鐮割穀。

榆掛錢,好種棉。榆錢鼓,種紅薯。

榆錢唰唰響,種子耩高粱。

榆錢黃,種穀忙;楊絮落,種山經。

桃花開,李花落,種子包穀沒有錯。

桃花開,杏花敗,李子開花賣薹菜。

桃樹開花,地裏種瓜。

桃花落地,豆子落泥。

犁花香,早下秧。

揪花開,穀出來。揪花開,麻出來。

七裏花香,回家撒秧。

大麥上漿,趕快下秧。

柿芽發,種棉花。

麥揚花,排黃瓜。

秧擺風,種花生。

竹筍秤杆長,孵蠶勿問娘。

四月八,莧萊掐,四鄉人家把秧插。

四月南風大麥黃,才了蠶桑又插秧。

荷葉如錢大,遍地種棉花。

荷花菡,犁耙亂;荷花開,秧正栽。

菊花黃,種麥忙。

椹子黑,割大麥。

麥黃杏子,豆黃蟹子。

枇杷開花吃柿子,柿子開花吃枇杷。

木瓜開花種小豆,小豆開花收木瓜。

高粱熟,收稻穀。

以指示動物為指標預報農時:

布穀布穀,趕快種穀。

斑鳩咕咕,該種秫秫。

蛤蟆叫咚咚,家家浸穀種。

青蛙呱呱叫,正好種早稻。

青蛙打鼓,豆子入土。

蠶做繭,快插秧。

蠶老棋子黑,準備割大麥。

蚊子見血,麥子見鐵。

黃鸝唱歌,麥子要割。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喊,種豆晚。

蚱蟬呼,荔枝熟。

黃鸝來,拔蒜薹;黃鸝走,出紅薯。

燕子來,種莧菜。

小燕來,摧撒秧,小燕去,米湯香。

小燕來,抽蒜薹;大雁來,拔棉柴。

大雁來,種小麥。

哈氣種麥,不要人說。

嘴哈氣,麥下地。

肥料與農業的諺語: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糞是農家寶,莊稼離它長不好。

種田無它巧,糞是莊稼寶。

糞是土裏虎,能增一石五。

糞是莊稼寶,缺它長不好。

種地沒有鬼,全仗糞和水。

糞草糞草,莊稼之寶。

種地無巧,糞水灌飽。

莊稼要好,肥料要飽。

莊戶地裏不要問,除了雨水就是糞。

莊稼活,不要問,除了工夫就是糞。

種田不要問,深耕多上糞。

種田糞肥多,穀子籮搭籮。

水多成河,糞多成禾。

人憑飯食長,地憑糞打糧。

人靠飯養,地憑糞壯。

人靠飯飽,田靠肥料。

人要飯養,稻要肥長。

人是飯力,地是肥力。

人補桂圓和蜜棗,地補河泥和糞草。

地靠人來養,苗靠糞來長。

鳥靠樹,魚靠河,莊稼望好靠肥多。

魚靠水活,苗靠糞長。

油足燈才亮,肥足禾才壯。

燈裏有油多發光,地裏有糞多打糧。

柴多火焰高,糞足禾苗好。

長嘴的要吃,長根的要肥。

油是糧食鹽是勁,莊稼全靠工夫糞。

糧食本是土中生,土肥才有好收成。

穀子糞大賽黃金,高粱糞大賽珍珠。

地裏上滿糞,糧食堆滿囤。

人不虧地皮,地不虧肚皮。

莊稼老漢不要強,一個糞底一個樣。

千擔糞下地,萬擔糧歸倉。

一分肥,一分糧;十分肥,糧滿倉。

有了糞堆山,不悉米糧川。

春肥滿筐,秋穀滿倉。

春天糞堆密,秋後糧鋪地。

春施千擔肥,秋收萬擔糧。

冬天比糞堆,來年比糧堆。

今年有糞,明年有糧。

巧種不如多上糞。

能耕巧種,不如懶漢上糞。

肥多急壞禾,柴多壓死火。

慣養出嬌子,肥田出癟稻。

缺肥黃,多肥倒。

白地不下種,白水不栽秧。

無肥難耕種,無糧難行兵。

種地不上糞,好比瞎胡混。

種地不上糞,一年白費勁。

好田隔年不上糞,莊稼長得也差勁。

肥田長稻,瘦田長草。

肥料不下,稻子不大。

穀子沒糞穗頭小,黍子沒糞一把草。

糜穀不上糞,枉把天爺恨。

鍋底無柴難燒飯,田裏無糞難增產。

缸裏無米空起早,田裏無肥空種稻。

人不吃飯餓肚腸,地不上糞少打糧。

燈無油不亮,稻無肥不長。

人黃有病,苗黃缺糞。

種地沒糞,瞎子沒棍。

要想莊稼收成好,罱泥撈渣絞湖草。

肥料到處有,就怕不動手。

青草漚成糞,越長越有勁。

要想多打糧,積肥要經常。

積肥如積糧,肥多糧滿倉。

草無泥不爛,泥無草不肥。

冬草肥田,春草肥禾。

塘泥泥豆紅花草,農家做田三件寶。

豬糞紅花草,農家兩件寶。

草子三坐頭,肥料就不愁。

黃金難買雨淋糞。

上糞不澆水,莊稼撅著嘴。

有水即有肥,無水肥無力。

河泥打底,豬糞潤根。

灰糞打底,水糞滴垵。

分層上糞,糧食滿囤。

冬糞肥田,春糞肥秧。

上糞不要多,隻要澆上棵。

有錢難買頂苗糞。

人怕胎裏瘦,苗怕根不肥。

上糞一大片,不如秧根沾一沾。

施肥一大片,不如點和錢。

糞勁集中,力大無窮。

土壤要變好,底肥要上飽。

撒糞養地,捋糞現得利。

糞不臭不壯,莊稼不黑不旺。

糞要入了土,一畝頂兩畝。

糞漚好,莊稼飽。

水肥要到月,堆肥要發熱。

糞生長,沒希望;糞熟上,糧滿倉。

人忌生長,菜忌生肥。

冷糞果木熱糞菜,生糞上地連根環。

雞糞肥效高,不發燒死苗。

羊糞當年富,豬糞年年強。

一季肥泥兩季力。

豬糞肥,羊糞壯,牛馬糞肥跟著逛。

塘泥上了田,要管兩三年。

肥效有遲速,分層要用足。

牛糞涼,馬糞熱,羊糞啥地都不劣。

上糞上在勁頭,鋤地鋤到地頭。

各肥混合用,不要胡亂壅。

底肥不足苗不長,追肥不足苗不旺。

底肥金,追肥銀,肥多不如巧上糞。

若要莊稼旺,適時把糞上。

合理上糞,糧食滿囤。

種田沒有巧,隻要肥料配得好。

要想莊稼旺,合理把糞上。

肥是莊稼寶,施足又施巧。

莊稼要好,施肥要巧。

流不盡的長江水,積不完的農家肥。

舀不盡的海水,挖不盡的肥源。

稻田鋪上三層稈,賽過豬油碗。

倒萍越早,早稻越好。

稻草還田,一年頂兩年。

高割稻子深耖田,加上肥料收三年。

追肥在雨前,一夜長一拳。

稻要河泥麥要糞。

麻餅豆,豆餅花,灶灰地灰種地瓜。

餅肥麥子羊糞穀,大糞高粱長得粗。

驢糞穀子羊糞麥,大糞攬玉米,炕土上山藥。

骨灰上棉花,狗糞上菜瓜。

麥澆芽子菜澆花。

包穀抓把糞,越長越來勁。

肥料不得早,穀子長得好。

底糞麥子苗糞穀。

鋪糞麥子耩糞穀。

麥裏胎裏富,糞少靠不住。

麥在灰裏滾,收成靠得穩。

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裏。

年外不如年裏,年裏不如掩底。

小麥年前施一盞,頂過年後施一擔。

要想韭菜好,隻要灰裏找。

土豆上灰好,塊大質量高。

蠶豆不要糞,隻要灰裏困。

蠶豆一把灰,角角起堆堆。

做瓦靠坯,種紅薯靠灰。

種麻沒有巧,勤上水糞多鋤草。

種麻本無巧,隻要冬吃飽。

草子開上兩棚花,正好下田去耕耙。

花草漚花,肥料到家。

3.種子與農業

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

好花結好果,好種長好稻。

好種出好苗,好花結好桃。

好種出好苗,好葫蘆鋸好瓢。

什麼種子什麼苗,什麼葫蘆什麼瓢。

種不好,苗不正,結個葫蘆歪歪腚。

良種種三年,不選就要變。

一粒雜穀不算少,再過三年挑不了。

三年不選種,增產要落空。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

種子不純,坑死活人。

種子不好,豐收難保。

種子買得賤,空地一大片。

好種長好苗,壞種長稗草。

種子不選好,滿田長稗草。

千算萬算,不如良種合算。

穀種不調,收成不好。

種子年年選,產量節節高。

火越扇越旺,種越選越強。

穀種要常選,磨子要常鍛。

稻種換一換,稻穀多一擔。

麥種調一調,好比上遍料。

好種頂茬糞。

種地選好種,一壟頂兩壟。

看田選種,看種種田。

一要質,二要量,田間選種不上當。

地裏挑,場上選,忙半天,甜一年。

種怕水上漂,禾怕折斷腰。

家選不如場選,場選不如地洗。

場選不如地選,地選還要粒選。

種子經風扇,劣種容易見。

種子經過篩,幼苗長得乖。

種子粒粒圓,禾苗根根壯。

寧願餓壞肚腸,不叫斷了種糧。

選種沒有巧,棵大穗圓粒子飽。

選種要巧,穗大粒飽。

穀三千,麥六十,高粱八百是好的。

穀三千,麥六十,好豌豆,八個籽。

麥打短稈,豆打長秸。

麥收短稈,豆收長穗。

好穀不見穗,好麥不見葉。

選棒子,腰插槍。

丟兩頭,種中間,玉米棒子沒空尖。

高粱選尖尖,玉米要中間。

稻子墒大穗,粒粒滾滾圓。

種子田,好經驗,忙一時,甜一年。

種子隔年留,播種時節不用愁。

穀子黃,選種藏。

包穀種不曬,一冬必得壞。

寧要一鬥種,不要一鬥金。

2.氣候與服飾的相互關係

人類服飾的功能不僅局限在遮風蔽雨,保暖防寒等功效上,它還代表了人們和大自然之間的互動。從中國古代曆代服飾的形製和質地選材上就可以發現,其服飾的形成都是依照當時的氣候環境製作的。這也就是說人類服飾的形成,與人類所經曆的自然環境有重要的關係。

中國古代服飾與氣候的關係

在中國曆史上,人們的服飾穿著和朝代的變遷,經濟變動有很大的關係。同時環境氣候的寒暑、凍冷、炎熱,對人們的衣著服飾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仔細的觀察古代人們的衣著服飾,我們就會發現,人們衣著的變化和當時氣候的變化有著重要的關係。

在西元前1766年~西元前1000年這個時間段,是暖濕氣流活躍比較頻繁的時期。同時這個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殷商時代和西周前期所處的時間段,根據出土的文物來看,在當時的那個時間段裏,環境中的氣候是屬於溫暖濕潤的,因為出土的甲骨文中多次的提到了桑、絲、帛、巾等字,具出土古器中紡織品的殘片來看,當時的製作絲帛織品的技藝已甚是精湛,可見在殷商時代的絲織業已有相當高度的水準,蠶絲量必定不少。而蠶絲宜於暖濕氣後環境中生長,所以說在當時的黃河流域氣候應該比較的溫暖濕潤,與今日長江流域及南域的氣候相當。當時的貴族大都以帛、絲質地的衣料做成衣,一般民眾的義烏大都是以葛布或褐,也就是毛布製成的。

在西元前722年~西元前221年之間,中國的氣候是屬於暖濕氣候類型的。根據從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集可以看出,在當時黃河流域蠶業很是繁盛。蠶的生育需要高溫濕潤多雨的自然條件,桑樹的栽培需要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係統,以及溫暖的氣候條件,就如同現在的長江流域地區,所以當時的人大都是穿著蠶織質地的服飾。

從資料上的記載來看,在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小冰期,也就是寒冷乾旱的氣候特征。這也就是“袍服”在當時流行的主要原因,由於袍中納有綿絮,不適宜做成曲裾,所以在式樣上較多傾向於襜褕,時間一長,襜褕和袍也就融合成一體,不論有沒有綿絮,通稱為“袍”,這也就促使了襜褕時代的結束。

在秦漢時期,當時的氣溫比較的高,所以當時的人們比較的流行穿著以薄絲綢織成的襌衣、厚絲綢的襜褕、貼身的衫和綺襦紈褲。到了西漢末葉,天氣轉冷,人們的衣著也就出現了毛織物織成的襜褕、棉夾衣的複袍及夾內衣。且衣服層次多,這在寒冷乾燥的氣候狀態下是足以達到保溫的效果。

西漢末葉至隋初這段時間裏,中國出現了曆史上第三個小冰期,所以以袍、襖、裲襠、氅衣等質料較厚實、保暖效果較佳的服飾,就成為了當時比較流行的衣著。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當時的氣溫要比現在的還要高出1℃,所以在當時的夏季,男子以穿葛麻製成的袍衫為時尚,而且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女子可以擺脫禮教束縛,穿著坦胸露乳的衫子,及其夏季流行木屐、蒲鞋等衣物。

宋元時代,中國經曆了曆史上的第四個小冰期,氣候冷乾。所以當時的衣物就以保守厚重的,毛織物錦鍛製成的胡服、胡衣和蒙古傳統服飾較為流行。

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氣候經曆了曆史上的第五、第六個小冰河期。襖成為明清時期最為流行的服飾,同為流行的還有以厚實的質料製成的,中納絮綿,以增加保暖的效果坎肩和褲子;襪子也較以前的時期講究。

民族服飾與氣候

中國的民族服飾一般分為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和南方農業民族服飾兩個係統。北方的民族服飾為了可以更好的適應北地的氣候,多以皮毛作為衣服主要的原料,形式多以窄袖、緊身、長袍、戴皮帽、穿皮靴為主,這樣有利於身體的活動,比較著名的有秦漢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他們的民族服飾都是以適應北地的環境氣候而發展出來的。胡服對戰國時代的趙國、唐代、宋代等服飾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元代則以入主中原的蒙古傳統服飾為主,清代是以滿族的民族服飾為主。

藏族的民族服飾可分為牧區和農區兩種形式。牧區的服飾以皮袍為主,一般都是皮袍肥大,袍袖寬敞,臂膀可以自由伸縮,熱時去袖,束在腰間;冷時加衣。藏族的帽子式樣繁多,拉薩等地以金寶頂帽為主。在藏族裏,男女都穿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的藏靴,這樣更有利於他們抵抗氣候的劇烈變化。

滿族主要居住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他們的民族服飾主要是以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為主的穿著形式,其中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馬蹄袖是清代滿族男女旗裝的主要袖式,也被稱為箭袖;烏拉是滿族傳統防寒靴鞋之一,這種靴子大都是以豬、牛、鹿等獸皮縫製而成,具有很強的保暖功效。

漢服也就是以漢族為主的穿著服飾,漢服款式大都是以深衣、直裰、襦裙、曲裾為主。深衣的下袍被裁成12幅,代表的是一年中的12個月;背後的中縫線,象征的是中正。這種衣服大都是在正式場合,或是有重大節慶時才會穿著。曲裾是深衣的一種,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直裰是清代之前中國男性穿著最普遍的漢服款式,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下袍兩旁是開岔的,便於人體的行動;襦裙是中國女性在宋明以後、滿清之前,穿著最普遍的衣服款式,它的特點是下裙一定要裁成雙數,根據場合的不同,穿著的襦裙也不同。

在漢服中,有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是士人官員的常服,百姓的禮服;袍衫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襦裙為婦女最喜愛的穿著。普通的勞動人民一般都是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3.氣候與飲食的關係

在中醫中,人的飲食規律要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做適當的調整。這樣做有益於身體的保健和保養作用,可以有效的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降低身體生病的可能性。

根據氣候調節飲食

在我國北方的秋季和南方的冬季,大都具有幹燥偏寒的天氣特征,也就是指空氣濕度低於40%,氣溫在5℃~20℃之間的天氣氣候。因為這樣的天氣持續的時間會比較的長,這也就很容易誘使身體患上肺傷津,出現咽幹、鼻燥、聲嘶、膚澀等病症,這時就要盡量的避免使用辣椒、大蔥、豆腐、鴨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要多吃些熱量較高的食品,如蛋類、禽類、肉類等,最好是采用燒、燜、燉的烹調方法。由於天氣幹燥寒冷,在多食蔬菜,注意飲食平衡的同時,還要多飲些開水、蜂蜜水、淡茶、菜湯、豆漿等清涼降火的飲品,多吃些橘、柑、荔枝、山楂等水果,可以達到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效果。

到春季,在我國的很多地方會出現空氣濕度高於60%,氣溫在20℃~30℃,氣候濕潤偏熱的天氣狀況。在這樣的氣候下,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變得比較活躍,這時就要多食用些蔥、薑、棗、花生等食品,多吃些新鮮蔬菜,適當的補充寫B族維生素。

到了夏季,空氣中的濕度就會高於60℃,氣溫也會超過30℃,天氣就會變得濕潤高溫。這時正是濕熱交蒸的氣候變化時期,人們的食欲都會普遍下降,消化能力減弱。所以在食用食物時,要選擇清淡爽口、色澤鮮豔,具有鮮味和辛香的食物,同時還要注重健脾、消暑、化濕等方麵的療效,以免出現傷胃、耗損脾陽等現象。同時,夏季還是引發胃腸疾病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