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中的四季與二十四節氣
我國目前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以各地侯溫(五天的平均溫度)作為分季的標準。這就是:當上半年的候溫達到10℃以上時,作為春季的開始;當候溫達到22℃以上時,就是夏季開始了;當夏季的候溫下降到22℃時,就算是秋季了;候溫下降到10℃以下,就是冬季開始了。
二十四節氣圖
在我國曆法中,有獨特的二十四節氣,這是其他民族的曆法中所沒有的。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中,代表春季的六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天裏則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節氣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二十四個節氣,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意義。
24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節氣、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24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的角度來劃分的,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二十四節氣的來曆
二十四節氣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我國的春秋時代,就製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在社會慢慢進步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在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就已經完全的確立了。
二十四節氣這樣劃分: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就稱為一個節氣。太陽每年要運行360度,所以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有兩個節氣,第一個節氣稱為“節氣”,第二個節氣稱為“中氣”,這兩個節氣交替出現。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反映了季節的變化。在古代,二十四節氣主要是用來指導農事活動,它影響著我國千千萬萬人們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6日和8日,下半年在8日和23日,前後相差一兩天左右。
雖然二十四節氣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所以,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說隻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隻是一種參考。
立春(2月3-5日):一年之中頭一個節氣,象征著春季的開始,氣溫回升,大地回春,萬物充滿生機。
雨水(2月18-20日):意味著氣溫回暖,從這以後,我國廣大的地區將停止降雪,開始下雨,並且雨量開始逐漸增加。
驚蟄(3月5-7日):開始雷鳴,氣溫、地溫逐漸升高,土地已解凍,春耕開始,蟄伏地下的冬眠動物開始蘇醒並出土活動。
春分(3月20-22日):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時統稱日夜分,即是晝夜相等的季節,這是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天,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各地的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清明(4月4-6日):氣候溫暖,春光明媚,草木萌發,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
穀雨(4月19-21日):雨量漸增,適應各物生長,有“雨後百穀”的意思。
立夏(5月5-7日):是夏季伊始,氣溫顯著長升高。
小滿(5月20-22日):麥類夏收作物,籽粒逐漸飽滿,開始結實成熟。
芒種(6月5-7日):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種表明小麥、大麥等有芒作物成熟(種是種子的意思)。或表明晚各、黍、稷等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
夏至(6月21-22日):炎熱的夏天來臨。這天,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上,是北半球白晝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古稱日長至,日影最短。
小暑(7月6-8日):暑是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時暑氣上升,但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
大暑(7月22-24日):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立秋(8月7-9日):秋季的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的秋天開始了。
處暑(8月22-24日):"處"是"止"的意思,處暑表示暑天到此終止。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9月7-9日):白露節前後,氣溫逐漸降低,天氣逐漸轉涼,晝暖夜寒,更易達到形成露水的條件,因而露較多、較重,呈現白色,所以叫白露。
秋分(9月22-24日):這天,太陽光又直射在赤道上,各地晝夜又一樣長。
寒露(10月8-9日):表示氣溫已經很低,露華漸濃,草木枯萎,這時露水已寒,將要結冰了,是氣候逐漸轉冷的季節。
霜降(10月23-24日):霜是地麵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氣凝結而成的,所以,霜降並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大地將產生初霜現象。
立冬(11月7-8日):是指冬季的開始。
小雪(11月22-23日):氣溫下降,開始降雪,表示已經到了下雪的季節,但雪量還不多、不大。
大雪(12月6-8日):氣溫繼續下降,降雪量開始大起來,地麵出現積雪。
冬至(12月21-23):表示寒冷冬天到來和意思。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古時稱日短至,日影最長。我國習慣以冬至日作為數九寒天的開始,以後每隔九天為一階段,為一九,共九個九,八十一天。
小寒(1月5-7日):表示寒冷的冬天已經來臨,冷氣積久而為寒,進入寒冬,但還未達到最冷的時候。
大寒(1月20-21日):大寒是天氣冷到極點和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在數九寒天的三九,因而有冷在三九的說法。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二十四節氣的諺語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曆劃分的,它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在民間一直流傳有這樣的口訣:上半年來六、二十一,下半年來八、二十三。
1.諺語:春天孩子麵,冬天後奶麵
冬去春來,春節的天氣變化無常,這個時候南方的氣溫多數已經回暖,但北方還是很冷的天氣。因此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熱空氣特別容易發生衝突,形成鋒麵,後來發展成為氣旋,這個時候,天便要下雨。在氣旋過去之後,天又轉晴。所以人們就常說,春天就是孩子的臉,一會哭,一會又笑的。
冬天的冷空氣多,經常的刮一些冷風,天空密布著烏雲。人們就常說,冬天是天氣是很是可怕,就像後媽的臉。
2.諺語: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清明節是在陽曆的四月五日,一般都是在陰曆的三月初,如果是閏月,就很可能在陰曆的二月初。那麼,陰曆二月行的是陽曆四月的天氣。三月行的是陽曆五月的天氣,比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因此才說如果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如果清明在三月,大地還未回春。
3.諺語:清明穀雨,凍死老鼠
之所以說,清明穀雨,凍死老鼠,原因就是在清明穀雨的節氣,天還是很冷的,這主要北方的寒潮南下的結果。
4.雨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
根據人們的習慣,認為過完春節就是春天的開始。在陰曆連續平年之後,立春就是在陰曆的十二月。和春節隔了將近半個月之久。所以說,在這個陰天的年底,就還是冬天。這就是人們說的“兩春夾一冬”。根據曆年記載的記錄,長江流域在陰曆一二月之交,天氣是最冷的時候。立春是在陽曆的正月二月五號左右,長江下遊的最冷的天氣將結束,立春之後,天氣就會回暖。
5.諺語:未到驚蟄先動雷,四十八天雲不開
不同地區的驚蟄是不一樣的,這需要根據各地方各年份而定。越往北,初雷越遲,越是幹冷的年份,春雷也是來的特別遲。如果哪一年,南方的氣團來的特別早、特別強,初雷也是可以提早。南方的氣團多是由北而來,下雨的機會自然而然的就多了,但也不一定是四十八天。
6.諺語: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不同緯度的地區,斷雪斷霜的日期也是不同的。越是往北,斷雪斷霜的日期就越遲。
7.諺語:反了春,凍斷筋
陽曆二月初就要立春,這個時候就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再下雨,或許也會潮濕的原因顯得特別的冷。
8.民諺
關於二十四節氣有一直流傳著這麼一條民諺:“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幹。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2.立春節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
立春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麵上遊動,此時水麵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麵。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裏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3.雨水節氣
雨水節氣
公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後為雨水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為交“雨水”節氣。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
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並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餘寒
。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華南繼冬幹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華南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墒,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西北高原山地仍處於幹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
雨水不僅表征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後,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
全國大部分地區嚴寒多雪之時已過,下雨開始,雨量漸漸增多,有利於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長,抓緊越冬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選種、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準備工作。在雨水節氣的15天裏
,我們從“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意味著除了西北、東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許多地區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了由冬轉春的過渡,在春風雨水的催促下,廣大農村開始呈現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但是,雨水季節,北方冷空氣活動仍很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既然這說到個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就不能不提人們常說的“春捂”。這是古人根據春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衣方麵的養生原則。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人們逐漸去棉穿單。但此時北方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冽,但由於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相對疏鬆,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會有所減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時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高血壓、心髒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為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應當繼續進行春捂外,應采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煉法。保持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後,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於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又由於此時氣候較陰冷,可以適當地進補,如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
這時的大氣環流處於調整階段,全國各地的氣候特點,總的趨勢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溫暖過渡。
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並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餘寒。
這時的大氣環流處於調整階段,全國各地的氣候特點,總的趨勢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溫暖過渡。
黃河中下遊地區(華北地區)
如果說這些地區,“立春”是春天的第一樂章“奏鳴曲”:春意萌發、春寒料峭。雨水之後,便進入了春天的第二樂章“變奏曲”:氣溫回升、乍寒乍暖。雨水期間“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一幅冬末春初的風景。
這時冷暖空氣的交鋒,帶來的已經不是氣溫驟降、雪花飛舞,而是春風春雨的降臨。此時這一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已經升到0℃以上,甚至白天極端最高氣溫可達到20多℃,已經沒有了降雪的條件,即便先人們以第一場春雨命名“雨水”,也是恰如其分的。
雨水時節,小麥進入了返青階段,這時的小麥對水分的要求較高。而此時的雨量又是全年最少的時段。從《1971~2000年中國地麵氣候資料》中,我們統計了2月份石家莊、太原、北京的平均降雨量分別隻有7.4、5.2和4.9毫米,真可謂“春雨貴如油”。
西北、東北地區
雨水節氣期間,我國的西北、東北依然沒有走出冬天的範疇。從2月份的平均氣溫來看:蘭州、西寧、烏魯木齊、沈陽的月平均氣溫分別是—1.0℃、—3.9℃、—9.7℃和—6.9℃,可見這些地方還沒有擺脫冬季的寒冷,天氣仍以寒為主,降水也以雪為主。
西南、江南地區
雨水期間,除了雲南南部地區已是春色滿園以外,西南、江南的大多數地方還是一幅早春的景象:日光溫暖、早晚濕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
按照四季的劃分標準:連續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都在≥10℃—≤22℃時,春天便開始了。一般來說,這些地方真正意義上的“春天”要在3月下旬,也就是一個月以後的“春分”時節才能到來。但也有特殊的情況,如2004年的武漢在2月10日、長沙2月11日、南昌2月11日、南京2月13日就進入真正的春季了,時間足足提前了1個月。
根據1月和2月份的多年平均雨量顯示:武漢為43.4、58.7毫米,長沙66.1、95.2毫米,南昌74.0、100.7毫米,福建48.0、86.6毫米,可見上述地方的雨量,2月份相對1月份明顯增加,能夠滿足小麥、油菜的生長需要。
華南地區
雨水節氣期間,華南地區是春意盎然,百花盛開。
華南地區下列城市2月份的多年平均氣溫是:廣州14.5℃、南寧14.1℃、海南島海口18.7℃;上述城市2月份平均降水量分別是:69.4毫米、42.6毫米、35.0毫米。雖說雨量比黃河中下遊地區多出好幾倍,但這裏氣溫高、蒸發量大,還是缺水。尤其是華南南部和海南島的局部地區,這一時期的雨量仍比較少,往往會出現春旱。若受強冷空氣影響,平均氣溫低於10℃的話,對早稻育秧、育苗十分不利。
4.驚蟄氣節
每年的驚蟄節氣一般從3月5日或6日開始,到3月19日或20日結束。在此期間,長江兩岸自西向東先後步入真正的春天,也就是達到了現在普遍采用的中央氣象台以日平均氣溫作為劃分春季的標準:連續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在≥10℃~≤22℃;而此時的華南早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情景;2006年3月4日第九個“九”開始,俗話說:“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渭水流域、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人們,開始積肥、鬆土、耕田,“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驚蟄期間,東亞高空環流初步完成了形勢調整,呈現出春季這一過渡時期的特點。影響我國的天氣係統就像匆匆的過客,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冷空氣盡顯餘威,有時還會長驅直入;暖空氣與時俱進,勢力漸強,二者輪番登場,上演著一幕幕冷暖交替、風晴雨雪的天氣短劇。
此時的天氣:南方已是一派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春江花月夜,但此時的陰雨天氣開始增多;北方則是幹燥多風,有時伴有沙塵天氣出現。有諺語說“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可見初春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南下,南方的農作物有時會遭遇“低溫陰雨”的侵擾。
江南大部已是垂柳鵝黃,芳草泛綠,蝶蟲飛舞,鳥語花香。長江中下遊地區,和煦的春風西起武漢東到上海,逐步吹綠長江兩岸。在渭水流域、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人們開始忙於春耕,偶爾聞及春雷,感受珍貴的春雨。長城以北雖然殘雪壓枝,但小溪的流水漸漸衝破冰層,呈現出淡淡的春色。此時的西北北部、黑龍江、內蒙古等地還是冬寒料峭,古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人們期盼著春天早日到來。在西北、西南一些地勢較高的山區,天氣仍然寒冷,偶有“三月雪”,盡顯飛雪迎春,容易使人想起“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著名詩句。
在驚蟄以後,明顯增強的暖濕空氣與負隅頑抗的冷空氣激烈對峙,引發了強烈的空氣垂直對流運動,當潮濕的暖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就會形成高大的積雨雲,雲中強烈的電場使正負電荷發生碰撞而放電,從而使萬鈞雷霆驟然發生。可見此時雷電的發生不僅與近地麵層氣溫回升有關,與冷空氣活動有關,與此時空中的水汽明顯增多更加有關。
所以,人們總結出:冬季大氣幹冷,則無雷;春季水汽漸起,則初雷;夏季高溫潮濕,則雷盛;秋季水汽漸去,則雷潛。春季到了,伴隨著暖濕空氣勢力的增強,有了充沛的水汽,高聳的雷雨雲係得以發展,春雷才得以響徹天際。
5.春分節氣
春分節氣
春分,晝夜平分之意,排二十四節氣之四,此時太陽直射赤道,春暖花開,鶯飛草長,宜農作,田間管理;觀光出遊等,另有《春分》文學作品可欣賞。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曆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曆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曆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
春分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每年公曆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黃河流域與之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見《農桑通訣》)。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地區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幹金。"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曆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後,宮中詞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明代山東淄川於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誌》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
地球上距赤道越遠的地方,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獲得的太陽光熱越少。一般北半球3,4,5三個月是春季,南半球為秋季。
春分節氣,東亞大槽明顯減弱,西風帶槽脊活動明顯增多,蒙古到東北地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當長波槽東移,受冷暖氣團交彙影響,會出現連續陰雨和倒春寒天氣。
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
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區要抓緊春灌,澆好拔節水,施好拔節肥,注意防禦晚霜凍害;南方仍需繼續搞好排澇防漬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區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經開始,早春天氣冷暖變化頻繁,要注意在冷空氣來臨時浸種催芽,冷空氣結束時搶晴播種。群眾經驗說:“冷尾暖頭,下秧不愁。”要根據天氣情況,爭取播後有3—5個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開始抽芽,應及時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蟲害,力爭茶葉豐產優質。
“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在火熱的農忙季節,要繼續用我們的雙手去綠化祖國山河,美化我們的環境。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春分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華南北部多為13℃至15℃,華南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氣溫約5℃至10℃。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等河穀地區氣溫最高,平均已達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邊緣山區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於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但是,春分前後華南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5℃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天低溫陰雨,對農業生產不利。根據這個特點,應充分利用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適時播種。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陽輻射逐漸增多,天氣一天天變暖,同時白晝漸長,黑夜漸短。春分節氣,受冷暖氣團交彙影響,雨水也要多起來。
俗話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後忙耕田。春季大忙季節就要開始了,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繁忙階段。春分過後,越冬作物進入生長階段,要加強田間管理。由於氣溫回升快,需水量相對較大,農民朋友要加強蓄水保墒。
春分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春分的“分”有兩個含義。
一是指“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春分之日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幾乎全球晝夜等長,即白天和夜間的時間相等,都是12小時。此時北極點在經曆了半年的黑夜後,在這一天初見陽光,而相對應的南極點則將在此日告別陽光。春分以後,陽光直射點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白天時間就開始變長,夜間時間變短了,所不同的是南半球則變得晝短夜長。
二是指“季節平分”。若以立春至立夏這段時間作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點,正好平分了春季。從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將其一分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如:2006年春分日距2月4日“立春”中間間隔45天,春分日距5月5日“立夏”中間間隔也剛好是45天。
描寫晝夜等長的,如: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根據春分晴雨預示後期天氣及年景的有: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
“春分無雨到清明”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後有好天”
“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降雪春播寒”
“春分無雨劃耕田”
“春分有雨是豐年”
根據冷暖預示後期天氣的有: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
“春分不冷清明冷”
“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分前暖,春分後冷”
根據風來預示後期天氣的有:
“春分西風多陰雨”
“春分刮大風,刮到四月中”
“春分大風夏至雨”
“春分南風,先雨後旱”
“春分早報西南風,台風蟲害有一宗”
6.清明節氣
清明節氣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另外還有很多以“清明”為題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清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隻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原本主要活動是踏青、春耕春種,後來又兼並了寒食節的內容,也成了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習俗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係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複蘇,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曆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