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際上很多原來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包含通用、鬆下、Sony、三星等大型跨國集團)都麵臨很大壓力,訂單減少,人力、管理、原材料等成本上升造成利潤下滑,在國內,從長三角到珠三角,整個實體經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以沿海為試點建立起來的企業鏈在瞬息之間運作異常艱難,目前問題在30年的企業運作曆程中很少出現,至少在規模上沒有出現過如此大麵積同時爆發,一個產業的問題就可能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上、下遊市場的供求,最終導致整體的業績下滑。當企業運作不良後,薪資待遇下降甚至裁員、社會失業會增加,消費者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需求會自然下滑,需求下滑的結果就會使更多的企業沒有訂單和生存的空間,從而加深經濟運行的難度。
國內專家的解析是由於我國經濟長期過渡依賴於帶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中的出口所致。
美國的房地產次貸危機,使美國的金融市場嚴重受挫,由於美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金融問題也擴大到歐洲和全球其他地區。本來的房地產和實體經濟沒有直接的聯係,但過渡投資引起資金鏈的斷裂使得歐美發達經濟體的整體消費能力嚴重下降,進一步導致市場需求的下滑,而中國沿海企業長期過渡的依賴外銷(即歐美市場),當歐美市場消費需求急劇下滑時,沿海企業的訂單自然銳減,經營出現問題,過渡投資和拓展也導致了資金鏈的困難,最終無法運作。
金融海嘯的壓力在全球還在持續加劇,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投入大量資源來遏製實體經濟的衰退,但一段時間內應該不能解決市場的需求問題。需求改變需要一個過程:既要改變投資環境,建立市場信心;又要擴大投資力度,增加國民的貨幣持有。消費者有了錢,又有了好的市場環境,需求自然會好轉,企業就能解縛。
大陸希望通過增加國內市場需求一勞永逸的解決長期依賴外銷的風險和壓力,但情況顯然沒有這樣簡單,國內目前的消費需求還停留很低的基本層麵(大部分國民剛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短期內對市場份額的貢獻不會改變很多。鑒於此,實體經濟的未來和出路在哪裏?作為製造巨頭的集團的未來呢?我們必須了解市場的問題和變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企業在市場景氣變差的情況下改善好自己的係統和流程,保證生存,才能在景氣變好的情況下持續成長。
因為經曆了冬天,我們還生存了下來,那春天來臨時,將是我們勃發的季節,但目前企業的任務是如何應對嚴冬的生存壓力,讓企業具備生存(微利或持平、確保不虧損)的條件。隻有活下來,才有可能發展和壯大,即“革新企業流程,建立永續經營模式”,此為本章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