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弓形蟲急性感染時,可表現為淋巴結腫大、較硬,如橡皮樣。肝、肺和心髒等器官腫大,有許多出血和壞死灶。腸道重度充血,腸黏膜上常可見到扁豆大小的壞死灶。腸腔和腹腔內有多量滲出液。組織學變化為網狀內皮細胞和血管結締組織細胞壞死,有時有腫脹細胞浸潤。滋養體位於細胞內或細胞外。臨床表現為食欲廢絕,體溫升高,呼吸急促,眼內出現痹。侵犯相關髒器時,可出現心肌炎、肺炎和腦炎等,嚴重的可引起死亡。
慢性型的主要表現為各內髒器官的水腫,並有散在的壞死灶。組織學變化為網狀內皮細胞增生,以淋巴結、腎、肝和中樞神經係統等處更為顯著。在中樞神經係統內可形成包囊,有時可見神經膠質細胞增生和肉芽腫性腦炎。臨床表現主要為厭食、消瘦、貧血等,病程較長的可出現後肢麻痹及致死等。
人可經胎盤感染,引起先天性弓形蟲病,先天性感染僅發生在母體原蟲血症時期。母親在懷孕期間感染者,約50%的胎兒可被感染。在懷孕初期三個月內感染的症狀較嚴重,常使胎兒發生廣泛病變而致流產和死產或嬰兒出現弓形蟲病症狀。常見有腦積水、小腦畸形、腦鈣化灶、精神障礙、小眼球畸形、脈絡膜視網膜炎和肝脾腫大、合並黃疸等,經感染而能存活的兒童常有腦部先天性損害而遺留智力發育不全或癲。部分先天感染的嬰兒無明顯的症狀僅表現為血清抗體陽性,這類嬰兒可在成年後才出現脈絡膜視網膜炎。
由於在弓形蟲的生活史過程中,現已知終末宿主為貓和山貓等貓科動物,而其中間宿主的範圍十分廣泛,且其卵囊隨貓糞排出外界後,能在濕土中存活數月,卵囊的抵抗力很強。因此,在其傳播過程中,加強對貓及貓糞的控製與處理變得十分重要。①不用未煮熟煮透的肉喂貓,切斷或減少傳播來源,對於人工飼喂的寵物貓,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捕鼠貓由於其捕食老鼠,較難於控製。②加強對貓糞便的處理,貓糞需經焚化、滾水燙或60℃以上幹熱處理,再進行排放,或倒進糞坑,進行發酵處理。③在養殖場的畜舍內嚴禁養貓,並防止貓進入廄舍,嚴防家畜的草料及飲水接觸貓糞。④建立正確飲食習慣,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煮透的肉類,以防食入粘染上的弓形蟲卵囊。⑤加強環境衛生工作,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⑥對感染動物及人進行驅蟲治療。用藥應在發病初期及時進行,可用磺胺嘧啶、磺胺六甲氧嘧啶、甲氧苄啶和敵菌淨等。
血吸蟲是如何汙染環境的
北江陵西漢男屍體內均發現了典型的血吸蟲卵,表明2100多年前,我國長江流域已有此病流行。血吸蟲的種類較多,寄生於人體的已知有5種,而我國僅有日本血吸蟲一種。另外,還有寄生於家畜的東畢吸蟲以及寄生於禽類的毛畢吸蟲。
日本血吸蟲是一種分布極為廣泛,存在已久而且危害宿主較多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主要危害人、牛和羊等,在我國,現發現31種野生哺乳動物和8種家畜可被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蟲的發育必須通過中間宿主釘螺,否則不能發育和傳播。釘螺大小為1.0厘米×0.25~0.30厘米,螺殼褐色或淡黃色,有厴,螺旋6~8個。多見於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陰暗潮濕、雜草叢生的地方。幼螺在春季孵出,生活於水中,成螺主要在陸地生活。感染途徑主要是經皮膚感染,還可通過吞食含尾蚴的水、草經口腔黏膜或經胎盤感染。在釘螺陽性率高的地區,人及動物的感染率就高。日本血吸蟲的成蟲寄生於人和動物的門靜脈和腸係膜靜脈內。雌蟲交配後,在血管內產卵,部分蟲卵隨血液到達肝髒,部分逆血流沉積在腸壁中形成結節,這些蟲卵繼續發育成毛蚴,毛蚴分泌溶細胞物質,然後透過卵殼及血管壁及腸黏膜,進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在水中在25~30℃、pH值7.4~7.8時,經數小時即可孵出毛蚴,毛蚴為梨形,大小為90微米×35微米,周身被有纖毛,可以在水中迅速遊動,遇到釘螺時,可以鑽入釘螺體內繼續發育。未遇到釘螺的毛蚴,孵出後1~2天內死亡。毛蚴在釘螺體內進行無性繁殖,脫去纖毛後,形成母胞蚴,5周後,母胞蚴呈袋狀,子胞蚴變為長條形,再過一周,子胞蚴開始從母胞蚴體中破裂而出。尾蚴成熟後離開子胞蚴,自釘螺體中逸出,但尾蚴從螺體逸出必須有水,露水及潮濕的泥土也可使尾蚴逸出。尾蚴運動時,尾部在前,體部在後擺動前進。從螺體逸出後,逐漸向水麵集中,靜止時,常倒懸於水麵,且有趨光性。隻有尾蚴可感染人和動物。尾蚴侵入宿主皮膚,脫掉尾部,變為童蟲,經小血管或淋巴管隨血流經右心、肺、體循環到達腸係膜靜脈內寄生。尾蚴侵入宿主體內後,發育為成蟲,成蟲產卵,蟲卵隨糞便排出汙染水源,可造成新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