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已74歲,能夠在人生晚年看到自己的作品集出版,內心十分激動。我由衷感謝寧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徐占海局長、宋新華副局長等領導同誌,沒有他們對知識的重視、對技術人員的關愛、對寧夏地礦職工先進文化建設的鼎力相助,這本書是不可能出版的。我還要感謝寧夏地質博物館及溫萬成館長,是他們具體承擔了編選、出版等工作。
我曾長期在一線搞技術工作。在1963年《中國地質》第五期,發表有關超基性岩石論文。在《地質論評》第23卷(1965年)發表的論文,提出某鐵礦床應為一新的成因類型見解。1964~1966年,參加旨在查明白雲鄂博鐵礦床中稀土、铌、鉭等元素分布狀況的“地質部105會戰”,任綜研組長,執筆編寫了會戰技術成果報告。早先寫就的《關於應用賦存狀態及其基本工作方法的芻議》,在改革開放後也被錄入《礦產資源利用》第三輯中(地質出版社,1980年)。“文化大革命”後期,愛人患病,我仍堅持在阿拉善地區參與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後不得不離開野外一線,調往家庭住地單位搞技術管理。雖然不能再直接從事技術工作了,但總感到還應為地質科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於是便開始學習科普寫作知識和技巧,走上了在工餘時間進行科普寫作之路。
對我科普文章予以直接評論的,我隻見過兩篇文章。一是張德泉《寫介紹科技知識的文章也要有文采》一文,發表於《寧夏日報》1977年第五期。他認為我寫的《年輕的六盤山》,“具有飄逸清麗的特色,有些段落簡直可以和散文詩相媲美”。一是吳方友在《科普創作散論》(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1年)中,將我寫的《賀蘭石》列為23篇“賞析作品”之一,並指出:“像徐國相這樣把地質科學文藝作品寫得傳神、俊逸和情趣橫生的,國內尚有一批高手,如武漢的陶世龍(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南京的夏樹芳(南京大學教授)、成都的劉興詩(原成都地質學院教授)……有100個地質科普題材,就有100個‘陶、劉、徐、夏’。”這些過譽評論不能掩飾科普文章中所存有的許多不足,特別是30多年過去了,翻開再看,顯然某些認識和結論已屬不妥,甚至錯誤。敬請讀者指正。
在此之際,我記起了《寧夏日報》蔡資奮老師,是在他的鼓勵和指教下我寫作了第一篇科普文章《漫筆賀蘭山》;我也記起了寧夏人民出版社宮燕俠老師,是在她的鼓勵和指教下我寫作了第一本科普圖書。這兩位老先生都是資深的編輯、記者,他們的年齡估計要比我大十來歲。我的科普文章和書籍,除少數由中央報刊發表和出版社出版外,其餘均由《寧夏日報》、寧夏人民出版社、《寧夏科技報》《寧夏文藝》《寧夏地質報》以及寧夏人民廣播電台等登載、出版或播出,在此一並致謝。
徐國相
2011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