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劍藏“心中”(1 / 1)

知識導航

劍是古代的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中國從商代開始有製劍的史料記載,劍一般呈柳葉或銳三角形,初為銅製。當時通常是作為長兵器之下的輔助武器,而今天,劍被作為一種道具出現在表演舞台上。

隨著科學的進步,現在的表演者變得更聰明了,不再用真刀子割自己的手臂或舌頭,而是在改革道具上做文章。刀刺活人、割鼻剜舌、大卸八塊等表演都是采取在刀上做“功夫”,在刀柄裏注入紅色混濁液體冒充血液,開關門也設在把上,來顯示刀刺不傷的奇跡。

此外,表演者是如何表演“吞寶劍”的,它難道不會傷人嗎?

劍的流傳史

早期短劍流行於西周,典型式樣有:柳葉形扁莖式,其整體呈柳葉形,圓鋒銳角,沒有劍格,臘和莖沒有明顯的分界,莖扁而有兩穿。薄臘無格圓莖劍流行於春秋早中期,典型式樣有:薄臘圓莖短體式,中脊起棱,圓莖,細長,整體短劍式;薄臘銳下圓莖式,其臘扁平而薄,鋒斷,下端斜收呈尖銳狀,脊凸起延長成圓莖,無首,無格。

無格斜從扁莖劍流行於春秋晚期,式樣為:兩從較寬而臘短,中脊呈直線狀隆起,兩從微斜而凹,下端平,無格,或格不連鑄,扁莖有穿。

厚格劍流行於春秋戰國之際,典型式樣有:斜寬從狹前鍔厚格圓莖有箍式,其背呈直線,斜從而寬,前鍔所收略同,格為倒凹字形。

吞劍表演

表演者在表演時,赤膊露體,把一柄長約50厘米的劍,交給觀眾檢查,接著,他用酒精棉球把劍擦幹淨,仰首張口將劍向嘴裏慢慢地插下去,直到剩下劍柄為止。有時,還可以接著並排地插入第二把劍,這是一種有損於自身健康的“苦刑術”。

人的口腔連著咽喉、食管,再經賁門而入胃。成年人從牙齒到賁門的距離一般約45厘米,吞劍者隻要把這柄沒有刃口的劍,經咽部插入食管裏去,30厘米長的劍身是完全容納得下的。為了鍛煉這種能力,表演者需作長時期的訓練,每天都用一雙筷子放進去刺激咽部,時間長了就不再惡心。所以,這是一種既痛苦而又不衛生的表演,有害於身心健康。

酒精

酒精是一種無色的、透明的、易揮發的液體,主要成分是乙醇。它的密度比水小,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酒精對細菌具有強烈的殺傷作用。也可以作防腐劑、溶劑等。酒精可以代替汽油作燃料,是一種可再生能源。

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達到0.1%時,會使人感情衝動;達到0.3%時,會使人行為失常;長期酗酒可引起多發性神經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損害及器質性精神病等。

酒精的用途很廣,不同濃度的酒精有不同的用途。95%的酒精醫療單位常用於酒精燈、酒精爐;70%~75%的酒精可用於滅菌消毒;25%~50%的酒精用於物理退熱等。酒精工業是基礎的原料工業,其產品主要用於食品、化工、軍工、醫藥等領域。燃料乙醇的旺盛需求推動全球酒精產量強勁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