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觀鳥愛好者還自願成為誌願者,加入到科研和環保活動中來,比如鳥類環誌、鳥類數量調查、瀕危物種監測、繁殖巢記錄等。經過長期的積累,科學家就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總結,發表科學論文,製定合理的保護對策。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觀鳥者對受到國際關注的中國瀕危物種都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監測體係,為中國物種多樣性的保護貢獻著不可或缺的力量。
養鳥民俗
我國飼養和繁殖鳥類的曆史悠久,可追溯到幾千年前,最初主要是飼養雞類和雁鴨類等經濟鳥類供人們食用。
後來人們逐漸開始飼養一些羽色華麗、姿態優美、鳴聲悅耳的鳥類,有些種類還能模仿其他鳥類鳴叫甚至人的語言,有的經訓練後還能表演技藝,深得人們的喜愛。到了清朝時養鳥民俗達到鼎盛,提籠架鳥已成為當時八旗子弟的真實寫照。
目前,飼養的觀賞鳥的種類已近100種,常見的主要有畫眉、百靈、雲雀、相思鳥、紅點頦、藍點頦、錫嘴雀、蠟嘴雀、交嘴雀、黃雀、黃鸝等。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籠養鳥大多數還不能在籠養條件下繁殖,需要從野外捕捉進行補充。我國每年都有數百萬隻的活鳥被捕捉,其中以紅嘴相思鳥、畫眉、繡眼鳥等數量最多。籠養鳥的貿易已經嚴重威脅著一些鳥類的生存,值得引起人們的深思。
鳥類對城市環境的適應
麵對與自然環境完全不同的城市環境,城市鳥類不斷調整著自己的行為,主動采取合適的對策進行適應,以使自己能夠在日益變化的城市環境中生存下來。
在城市裏經常可以看到喜鵲在廣告支架、高壓線支架、腳手架等各種城市設施上構築鳥巢,麻雀也經常在居民住宅的空調縫隙和電線杆洞中築巢繁殖。它們的巢材也是五花八門,電焊條、衣服架、鐵絲、電線、布條、棉絮、尼龍繩等一應俱全。這兩種鳥在巢址的選擇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塑性,已經完全適應了城市化的環境。
鳥類往往通過鳴叫進行交流,吸引配偶,劃分領地等。荷蘭的科學家最近發現鳥類的叫聲“城鄉有別”。這項研究通過對生活在城市環境和森林環境的大山雀的鳴叫聲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它們的鳴叫聲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越是喧鬧的地方,鳴叫的聲音越短促,頻率越快,音調也越高。這很可能是鳥類為了適應城市的喧囂而進行的自我調整,以便能在全天候車輛轟鳴的環境中與同伴照常交流。
最近來自瑞典的一項研究甚至發現,像烏鴉、鷦鷯和山雀等“城市生活的適應者”,都有著和自身體型相比更大的大腦,因為它們必須更加機智地進行覓食。
相傳在兩三百年前,日本人經過多年的人工培育,篩選出了具有特長尾羽的雄性長尾雞品種,專門提供給皇宮作為觀賞之用。
長尾雞
長尾雞屬於觀賞品種的家雞,其尾羽的長度十分驚人,一般長達6~7米,立於特製的高架或高台上,其尾羽可以下垂至地麵,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動物的命名法
物種的分類和命名是我們認識自然界的科學基礎。世界上的每種生物不僅要有自己的名字,還應該有明確的所屬與歸類,才能夠使紛繁複雜的生物世界變得井然有序。如何依據一個合理的法則給生物命名並建立分類係統一直是生物學的一項基礎研究內容。
林奈的雙名法
1758年,瑞典學者林奈在他的《自然係統》第10版中首次自始至終采用雙名法給動物命名,從而為現代動物分類學奠定了科學基礎。雙名法是指每個物種的學名由兩部分構成,即屬名和種加詞,其後還需附上命名者的姓氏。屬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詞,如果引用其他語言的名詞,則必須拉丁化。種加詞大多為形容詞,也可以為名詞的所有格或為同位名詞。當形容詞作種加詞時,要求其性、數、格與屬名一致。習慣上,學名的引用常以斜體表示。
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瑞典著名博物學家,現代生物學分類體係和雙名法命名體係的創始人,被譽為“分類學之父”。《自然係統》和《植物種誌》兩部經典著作是林奈人為分類體係的主要代表作,標誌著近代分類學的誕生。
林奈的階元分類係統
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係統,占有一定的分類地位。林奈的分類係統是階元係統,就是以歸納的方式把所有已知的物種按其親源關係遠近歸入到“種”“屬”“科”“目”“綱”“門”“界”等這樣由低到高排列的分類階元範疇裏。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種誌》和1758年第10版《自然係統》中首次將階元係統應用於植物和動物。目前,生物分類學上使用較廣的是五界分類係統,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動物界。
它是由美國生物學家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在1969年提出的。
生物譜係命名法
在過去的250多年裏,人們已經習慣了用林奈的雙名法和階元分類法來給生物命名、分類。隨著時間的推移,林奈分類係統的一些缺陷逐漸顯露。最近,有人就提出了一種新的命名法——生物譜係命名法規,主要依據物種的進化關係而不是它們的共有性狀進行分類。目前,這種基於係統發育係統學的命名法規才剛問世,仍然還存在許多爭論。
博物館與標本收藏
動物標本是科學研究,特別是分類學、生態學等學科的重要素材,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模型,是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傳播科學的重要載體。因此,在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科學傳播等領域內具有重要的價值。
動物標本一般都收藏在自然博物館中,可供科研工作者、動物愛好者和有關部門人員查閱和參觀。世界上比較著名的自然曆史博物館有:美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法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動物博物館收藏有近600萬號動物標本,是亞洲最大的標本收藏地,也是動物分類學研究中心和動物科普教育基地。
鳥類標本一般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陳列標本,又叫真剝製標本、姿態標本、生態標本,是將皮張製作成生活時的真實姿態,供陳列或展示之用;另一種是研究標本,又叫假剝製標本、教學標本,隻是簡單地展示皮張的外部形態特征,不需要將皮張還原為動物生活時的姿態,這樣可以有效節省標本保藏的空間。
保存於博物館中的鳥類假剝製標本,其腿上往往拴著兩個標簽,一個是采集標簽,另一個則是鑒定標簽。采集標簽記錄了標本的采集號、采集地、采集時間、海拔高度、采集人、性別、體重、體長等重要信息,這個野外采集標簽都會永久保留,否則標本將因缺少必要的原始采集信息而不能供科學研究使用。鑒定標簽則是對采集到的標本進行鑒定之後所使用的標簽,寫有拉丁學名和命名人。如果後來有人對此標本的鑒定提出異議,可以再加上一個鑒定標簽,但原鑒定標簽則仍需保留。
模式標本
模式標本是分類學家鑒定和描述一個新物種所依據的特定標本,是物種名稱的依附實體,是名稱攜帶者。模式標本一般都需永久保存於指定的標本館內,以方便必要時查看。當物種鑒定出現不確定性時,模式標本是將生物名稱與其所指的物種聯係起來的最直接的實體依據。因此,模式標本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描述發表新種或新亞種時所依據的實物標本(模式標本),通常有以下幾種類型:
正模標本 命名者所依據的單一模式標本,通常使用紅色標簽進行標注。
副模標本 命名者所依據的許多標本中,除一個為正模外,其餘均稱為副模標本。通常使用黃色標簽進行標注。
配模標本 與正模標本相對性別的一個副模標本,一般選用與正模產地、采集日期盡量相同的副模。使用藍色、紅色或其他顏色的標簽標注。
中國的模式標本產地
說到掛墩,普通人可能沒有幾個知道這個地方,因為它是福建武夷山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對於生物學界的人士來講,它卻是赫赫有名,人們稱其為“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的產地”,也是近40個鳥類種和亞種模式標本的產地,被譽為“鳥類的天堂”。
我們都知道,是法國的傳教士大衛神父(Pere Armand David)發現了令世界生物學家震驚的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和鴿子樹(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珍奇動植物,他是第一個在武夷山進行大規模生物學考察和標本收集的西方人。其實,掛墩鴉雀(短尾鴉雀,Paradoxornis davidianus)也是他發現的,拉丁學名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從1873年開始,他陸續采集到很多動物新種,引起西方生物學界的重視,掛墩也因此名揚海外,成為後來一些博物學家向往的地方,吸引了更多的采集者慕名而來,客觀上為這裏成為模式標本的聖地打開了序幕。現今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自然博物館,都有大批產自那裏的動物標本。類似的,在我國還有四川的寶興也是比較重要的模式標本產地,是超過30個鳥類種和亞種的模式標本產地,其中包括許多諸如寶興歌鶇(Turdus mupinensis)、寶興鶥雀(Moupinia poecilotis)、黃喉雉鶉(Tetraophas isszechenyii)、綠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四川林鴞、斑背噪鶥(Garrulax lunulatus)、大噪鶥(Garrulax maximus)、橙翅噪鶥(Garrulax elliotii)等我國特有鳥類。
黃喉雉鶉
拉丁名:Tetraophasis szechenyii
英文名:Buff-throated Partridge
分類地位:雞形目 雉科 雉鶉屬
分布:僅分布於我國西藏東部、青海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為留鳥。
保護級別:易危。
黃喉雉鶉過去也曾被稱為四川雉鶉,是我國的特有鳥類,主要棲息於海拔3500~4500米之間的針葉林、高山灌叢和林線以上的高山草甸地帶。既能營地麵巢,也能營樹上巢,每窩產卵2~7枚。雉鶉的社會性較強,即便是在繁殖季節也喜歡集成小群活動。每當遇到有霧、陰雨或降雪天氣時,雉鶉便會不斷鳴叫,因此當地民間就流傳著“羊角雞叫,不陰則雨”的說法。羊角是杜鵑樹的土名,雉鶉因生活在杜鵑灌叢就被稱為羊角雞。在四川的雅江縣帕姆嶺,寺廟的喇嘛經常給寺院周圍的黃喉雉鶉投食飼喂,因而這裏的雉鶉並不怕人,人們可以近距離觀察和拍照,充分展現出人鳥和諧的景象。
國家動物博物館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5號
郵編:100101
電話:01064807975
開放時間:每周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6:00
閉館時間:每周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