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提取了雄性虎皮鸚鵡尾脂腺的分泌物,分析出了其中的成分和比例。結果發現,在雄鳥尾脂腺的分泌物中,十八醇、十九醇和二十醇的含量顯著多於雌鳥。在測出這些成分在每隻雄鳥羽毛中的含量後,他們按比例和量,用人工合成的相應化學成分配製成了混合物。為了確定這種混合物的氣味可以吸引雌鳥,他們除了用“Y”形迷宮證明外,還設計了另一個實驗,即把兩隻雄性的虎皮鸚鵡分別放在兩個封閉的透明玻璃罐中,使它們的氣味不能散發出來。然後,在其中一個罐子外放置了混合物,另一個罐子外放置雄鳥的尾脂腺分泌物。之後,讓一隻雌鸚鵡去選擇。結果一目了然:這隻雌鳥明顯“鍾情”於有混合物的一方。
由德國馬普學會鳥類研究所的分子生態學家Silke Steiger和她的研究生Bart Kempenaers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對鳥類係譜圖的7個主要分支中的9種鳥的嗅覺基因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研究成果表明,“鳥類的嗅覺水平可能與人類相當,甚至要更強一些”。但是她強調,基因數量僅僅是一個粗略的指標,要想搞清鳥類的嗅覺功能,還需要進行更多的遺傳學和行為學研究。美國哈佛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Scott Edwards表示:“這項研究是一個分子證據,表明鳥類的嗅覺受體真的能夠發揮作用。”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感知生態學家Gabrielle Nevitt強調,這一發現填補了正在充實的行為學研究的證據,證明了許多鳥類利用它們的嗅覺尋找食物、躲避天敵以及選擇配偶。
遷徙
鳥類的遷徙是自然界中非常引人注意的現象,人類很早以前便注意到鳥類的遷徙。每到遷徙季節,候鳥們為了尋找食物、水源和繁殖地,或是為了躲避惡劣的環境,而進行長距離的遷徙。途中它們會消耗大量體能,還要躲避各種危險,有的還需要在中途多次停歇、補充食物,然後再踏上行程,經過重重困難,才有可能到達目的地。
遷徙一般是指在每年的春秋兩季,一些鳥類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間進行的定期、集群飛遷的習性。根據鳥類遷徙習性的不同,可分為留鳥和候鳥:
留鳥
終年棲息於同一地區,不進行遠距離的遷徙。如我們所熟悉的麻雀、喜鵲、灰喜鵲等。
候鳥
在春秋兩季,沿比較穩定的路線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進行遷徙的鳥類。如家燕、天鵝、綠頭鴨等。根據候鳥在某一地區的旅居情況,又可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和迷鳥。
遷徙的隊形
鳥類在集群遷飛時,通常有序排列成一字陣或人字形。雁群交叉變化的隊形可以減小空氣阻力,以便長途跋涉時能夠持久飛行。
遷徙的飛行高度
鳥類遷徙時的飛行高度一般不超過1000米。小型鳴禽的飛行高度一般不超過300米,大型鳥類有些可達3000~6300米,有些大型種類(如天鵝)能飛越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達9000米。
遷徙距離和速度
鳥類遷徙的距離從幾百千米到上萬千米。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是已知遷徙距離最長的鳥之一,它繁殖在北極地區,而越冬在南非海岸,遷徙距離達18000千米。大多數陸生鳥類的遷徙速度為每小時30~70千米,海洋鳥類遷徙速度相對較高。
遷徙的方向
鳥類遷徙的方向取決於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的位置,這主要與氣候及其所導致的食物變化有關,因此大多數候鳥都是南北遷徙的。生活在溫暖地區的一些鳥類也會隨著季節性的降雨而遷徙,遷徙路線往往呈東西向。
遷徙的原因
這個問題至今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通常都是從生態、生理、曆史等方麵考慮。
氣候變化與鳥類遷徙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科學界的共識。鳥類對自然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毫無疑問鳥類的生活習性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大家知道,候鳥是依據季節的變化而遷徙的,氣候變暖將會使冬季縮短,鳥類的食物資源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將會改變鳥類的遷徙習性。
黑頂林鶯(Sylvia atricapilla)春季抵達繁殖地的時間比過去提前了,秋季遷離的時間卻推後了,有些甚至在英國建立了新的越冬地,而不再飛往西班牙越冬。
我國渤海灣地區的斑嘴鴨(Anas poecilorhyncha),在20年前還是當地的夏候鳥,由於冬季氣候變暖,渤海灣近海結冰期的縮短,部分斑嘴鴨近年來已經成為該地區的留鳥。此外,白頭鵯(Pycnonotus sinensis)的分布區也在逐漸往北拓展。
研究遷徙的方法——鳥類環誌
鳥類環誌是研究鳥類遷徙規律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已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通常在遷徙期,采取一定的方法捕捉鳥類,用特製的金屬環套在鳥的跗趾上,並做好詳盡的記錄,然後放飛。這些金屬環上刻有編號和環誌機構的名稱、地址等信息,當再次被人類捕捉時,有關信息就會反饋到鳥環上標示的環誌機構,可以用來研究鳥類的遷徙時間、路線和範圍等問題。然而,目前環誌鳥的回收率還很低,一般在0.3/100左右,而且小型鳥的回收率更低。因此,環誌研究還需要全社會人們的關注、參與和支持,以收集反饋更多的回收信息。
換羽
鳥類會定期進行換羽,將破損的羽毛脫落,並長出新的羽毛。換羽可以使鳥類常年保持完好的羽飾,以滿足飛翔、繁殖、遷徙等活動的需要。
大多數鳥類通常每年都有兩次換羽,即婚前換羽和婚後換羽,分別被稱為夏羽或婚羽(早春期間所換的新羽)和冬羽(繁殖期過後所換的羽飾)。鳥類的婚前換羽隻是局部換羽,飛羽並不更換。隻有婚後換羽時,才將體羽、飛羽及尾羽全部更換。
鳥類的換羽是有規律的。例如飛羽和尾羽的更換是左右對稱、一枚一枚地逐次替換,這對於鳥類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不至於影響保溫和飛翔的能力。
雁鴨類在換羽時飛羽和尾羽會同時脫落,從而失去飛翔能力,隻能靠遊泳生活。在換羽的這段時間,它們通常藏身於人跡罕至的湖泊蘆葦叢中,以躲避天敵。
雀鷹和鶚的雌鳥在孵卵時換羽。在此期間,雄鳥負責捕食,養家糊口,直至雛鳥飛出後雄鳥才開始換羽。
雌鶚在孵卵時換羽
鳥類換羽需要耗費大量能量,所以一般不在同樣需要大量能量的繁殖期換羽。然而換羽的順利與否往往又關乎到遷徙的成敗甚至生存,因而換羽是鳥類生活的一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