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殘酷,沒有給這位危難之中接任王權的智盛,留下過多悲痛欲絕的時間,唐軍的馬蹄聲將近,但唯一能靠得住的盟友還不見蹤影,這不能不讓他心急如焚。
於是,他一麵再派出幾匹快騎穿越天山,火速向西突厥求援,一麵又派人向敬軒報信。
原來,深諳兵法的侯君集,知道高昌早就和西突厥有勾結,這次西征,突厥定然來摻和。
因此,早在隴西就派行軍副總管契苾何力,率突厥鐵騎兩萬和親唐突厥部族共計五萬餘眾,出了嘉峪關就悄然向北,沿紅石山順漠北邊緣一路向西。
契苾何力原是鐵勒可汗,唐初隨母率部族千餘戶歸順李唐,並在征討吐穀渾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左將軍。這回西征,又被欽點為行軍副總管,是唐初名將。
在到達西突厥人管轄的獨山守捉(木壘)時,沿路響應的突厥人已彙集到六萬。未等叫陣開戰,獨山守捉的守軍便開城投降。
契苾何力率領近七萬之眾,兵逼奇台,僅用兩次衝鋒,奇台守軍便土崩瓦解,潰不成軍。及至追趕至可汗浮圖城(吉木薩爾縣),就見守城的突厥將軍主動出城迎接,兩下合兵一處,竟有八萬之多。
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見大事不妙,平時默默俯首的部族都紛紛倒向了唐朝,便率領親信部族連夜拔帳而逃,不知去向。
這便是足智多謀的侯君集給高昌王使的‘釜底抽薪’之計,難怪高昌援軍成為石沉大海。
有時候,事情處在兩難之中時,選擇折中退出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敬軒心裏非常清楚,李世民一旦對西域動手,就不會是小打小鬧的動作,有可能要牽動半個西域或是更多。
不管咋說,人家都代表的是朝廷,是正義之師。而高昌王隻不過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罷了。
幫助朝廷攻擊高昌,保住了忠卻失去了情和義;和高昌攜手對抗唐軍,雖保全了情義卻成為不忠不孝的逆流反賊。思前想後,不如一走了之,誰也不幫倒還幹淨。
於是,便雖商隊沿天山以南商道,緩緩朝著霍城的方向走去。
有時候,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難怪古人有‘借酒消愁愁更愁,拔刀斷水水更流。’的詩句。尤其是牽扯到情感和道義層麵,就更加的無處躲藏,因為,它已裝在你心裏。
同樣的景色,同樣熟悉的路線,同樣的駝店和同樣熱情洋溢的老板娘,加上三妹有意無意的說笑打趣,都未能絲毫挪動壓在敬軒心中的石頭。
一路上沉悶壓抑好不容易到了鐵門關,敬軒像是體會到了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感覺。
他下馬朝後踉蹌幾步,指著雄關漫道的鐵門關,聲音低沉道:“你們前走,我要回去。”
說完,便和三妹跨馬飛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