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很多媽媽都在為孩子的“拖拉”而頭疼:
“我家孩子每天晚上七點鍾就開始寫作業,可是總是靜不下心,一會兒想喝口水,一會兒要吃水果,一會兒要玩玩具,每天都要磨蹭到晚上十點半,才能把作業寫完。”
“我家孩子從小就拖拖拉拉,刷個牙他都能用上半個小時。有一次我們約好早上七點鍾去動物園,他六點鍾就起床了,但是到了七點半,他仍沒有穿好衣服洗完臉呢。”
“我家孩子是個‘賴床鬼’,每天早上我都要叫他五六次。每次叫他,他都說‘再睡五分鍾’,結果折騰來折騰去,實在不能再拖了,才磨磨蹭蹭地爬起來。每天早上,我都被他折磨得很痛苦。”
對任何人來說,拖拉都是一種壞習慣,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拖拉,會讓孩子什麼事情都不能按時、及時完成,會磨掉他的熱情與鬥誌,會給他帶來壓力與困苦,最終會讓他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尤其值得我們警醒的是,孩子的這種壞毛病會帶到成年,從而成為他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成年人在工作時磨磨蹭蹭,這都是在小時候養成的壞習慣。可見,拖拉實在不是一件小事。
怎樣讓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壞毛病呢?怎樣讓他學會合理地利用時間?怎樣讓他養成積極主動的好習慣?相信這是每一位媽媽都想知道的。
孩子拖拖拉拉,一般而言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孩子本來是很積極、不拖拉的,但因為媽媽是急脾氣,愛催促孩子“快點快點”,所以就老是嫌孩子慢,結果孩子要麼因為媽媽的“暗示”而認為自己“真的很磨蹭”,從而真的變慢了,要麼就是對媽媽的催促感到反感,故意變得拖拉;第二種情形是,孩子做事慢,天生慢性子,沒有緊迫感,不會合理地利用時間。
對於第一種情形,媽媽應該改變自己,放慢自己生活的節奏、腳步,以免把自己的壓力強加給孩子,多多理解孩子,給他一些自由,這樣,孩子就不會“變慢”了;而對於第二種情形,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學會合理地利用時間。其實孩子身上有很多優點,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恰恰是做媽媽的需要反省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旦媽媽能夠“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的教育就會變得很簡單,他會在媽媽的“幫助”下,輕輕鬆鬆地克服“拖拖拉拉”的毛病。
當然,這裏隻是簡單地說了一下大概的解決思路,但具體的方法,還需要媽媽在生活中多總結,多學習,多嚐試,多改變。為了讓孩子不再“拖拖拉拉”,為了讓父母不再為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而頭疼,我們策劃創作了這本《孩子總是拖拖拉拉,媽媽怎麼辦?》。在這本書中,我們按照上述兩種情形,盡可能多地向廣大父母闡述孩子“拖拖拉拉”的表現形式、產生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我們相信,通過閱讀本書,媽媽們一定會有極大的受益。雖然本書針對的是“媽媽怎麼辦”,但本書卻值得每一位關心孩子、想解決孩子“拖拖拉拉”毛病的人閱讀、參考、借鑒,並真正把書中的方法應用於實踐當中,從而讓孩子不再拖拖拉拉。
改掉孩子拖拉的毛病,媽媽要先做出改變
孩子拖拉的毛病並不是天生的,他那讓媽媽倍感頭疼的磨蹭舉動,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原因。其實仔細想一下,媽媽的很多言行,比如老是催促他,恰恰就是孩子變得拖拉的“罪魁禍首”。因此,要改掉孩子拖拉的毛病,媽媽自己首先就要做出改變。
孩子為什麼會拖拖拉拉?為什麼就算受到了我們的責罵,他也依舊保持一種“龜速”?孩子的磨蹭不隻是他的一種不良習慣,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去挖掘他慢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