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自然,在黑夜中活動的動物大部分依靠聽覺,並且能聽到比人類聽覺範圍更廣的聲音。大量的哺乳動物的耳廓比人要大得多,其耳廓大都呈喇叭狀。某些哺乳動物能辨別每秒幾十萬周的聲音,這和鳥類的反應形成鮮明的對比。除了少數夜間鳥類外,大多數鳥類隻在白天活動,主要依靠視覺,因此它們聽不見10000周/秒以上的聲音。

隻有大的耳朵還是不能保證對範圍很廣的聲音或強度作出判斷。耳朵隻能聽到聲音,並將這聲音送入中耳和內耳——聽覺機構所在地,然後由腦部聽覺中樞進行綜合和分析。主要依靠耳朵獲得外界信息的動物,其聽覺中樞的部位相應較大,使用回聲定位或聲納的動物也是如此。在使用回聲定位或聲納的過程中,聲音由動物傳播,並精確判斷反射來的回聲。甚至在複雜的黑暗環境中也能測出最小的生物並將它們捕食之。

了解耳朵的機能將幫助我們辨認聲音的複雜性。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耳。外耳收集聲音的振動,它具有類似盤狀天線的作用,聲音對準繃緊的鼓膜振動,產生的壓力也就引起鼓膜振動。鼓膜振動的振幅是極小的,以致隻能用百分之幾微米來測量。然而,這麼微小的振動足以引起中耳裏的三塊小聽骨的活動。這三塊聽骨通稱為錘骨、砧骨和鐙骨,鐙骨的形狀像騎士的腳蹬,其底部蓋住通往內耳的小窗,所以它能把鼓膜的振動準確地傳到內耳。小窗的麵積隻有鼓膜麵積的3.5%,因而這個係統能將聲音擴大28倍。

內耳是一個排列非常複雜並裝有液體的室腔和管道,通往大腦的聽神經的靈敏末梢或感受器就位於這裏,其中一部分感受器控製著整個身體的平衡。當振動到達這些神經末梢時,就刺激這些感受器而形成電脈衝,這與視網膜感受器對光波反應時形成的電脈衝一樣。引起的微小電流達到腦的中樞,在這裏再翻譯成聲音。

混合的聲音也必須被譯碼和分析,從而去掉其中的噪音。這首先要根據達到兩耳的聲音強度之差來辨別方向,然後根據經驗和記憶來識別每一個聲音,並將它們進行分類,這可能就是了解聽覺的基本原則。

夜出覓食的動物,其耳廓往往像喇叭一樣,把收集到的聲音對準鼓膜,所以耳廓越大,收集的聲音就越多。同時耳廓的形狀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一定的聲音以不同的角度通到外耳道,其壓力就會產生變化。人們在動物身上進行了很多實驗,切除耳廓,同時用電子儀器測量腦對聲音的反應,發現其聽覺水平大大降低,方向的判斷也受到幹擾。因而對動物來說,最重要的是能把聲音放大,並與其他的聲音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