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資本推動下的新水墨(1 / 2)

資本推動下的新水墨

文化

作者:尹佃

僅僅在兩年前,新水墨似乎還處於藉藉無名的階段,

身處傳統水墨與當代藝術之間,令新水墨的身份稍顯尷尬。而轉瞬間,它卻成為資本市場熱捧的對象。

當代水墨的拍賣大約自2003年就開始了,2010年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直到2012年,新水墨以“黑馬”之姿在藝術品市場整體下滑之時脫穎而出。

2012年5月,當眾多拍賣公司還沉浸在拍場失利的消極情緒中時,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推出了一個叫做“水墨新世界”的全新項目。按照策劃人的說法,“新水墨”雖仍沿用水墨的材質和媒介,但關注的問題和思考的方式卻是當下的。當時入選“水墨新世界”的藝術家群體也頗為廣泛,既有穀文達、徐累、朱偉、李華弌、劉慶和、李津、武藝等當代水墨畫家,也有如方力鈞、嶽敏君、毛焰、王音等當代藝術家的水墨作品。“水墨新世界”最終成交比率超過90%,成交額達到1380萬元。雖然總額並不壯觀,但普遍被認為泡沫較少。

受此好消息的影響,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在2012年秋季也推出了“中國當代水墨中堅力量”專場,成交總額達到3387萬元,成交率86.27%,與同期油畫雕塑專場的“崩盤”、“黑色星期天”等結果形成鮮明對照。隨後北京榮寶齋推出了“新人新水墨”專場,以當代中國畫壇中堅力量與新銳藝術家為主體;香港天成國際拍賣的秋拍,也以“當代文人”作為主題專拍,推出當代水墨。自2012年春拍伊始,新水墨在國內頗具實力的拍賣公司力推下,市場熱度明顯升溫。

為什麼當代水墨市場會突然爆發?如果將傳統水墨和當代藝術視為兩極的話,當代水墨相比之下可以算是比較容易被藏家、尤其是新生代藏家所接受的藝術形式。傳統水墨和當代藝術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比較火爆,風險也在不斷積累;相比之下,新水墨市場的上漲空間更大,近幾年來,很多人對中國當代水墨畫的興趣都在與日俱增。新水墨的火爆,與其說是水墨畫自身的發展所致,倒不如說是在市場的調整期,資本選擇了當代水墨作為新的增長點。Art Price與AMMA在《2012年度藝術市場報告:東方與西方的對話》中也指出,藝術品市場的調整期會帶來新的探索和實驗,當代實驗水墨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作為二級市場的拍賣行,其實更占據主動權,掌握著藝術市場的風向標。

近年來,亞洲以至國際對水墨藝術的興趣都漸趨濃厚。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今年三月推出的“Shuimo”展售會,呈獻了第一代突破水墨傳統的當代名家作品,展覽讓大家有機會探究和了解一眾仍未被完全發掘的新一代青年藝術家創作。佳士得拍賣行在同期同城,也舉辦了“閱墨:中國當代水墨畫展”。這個在曼哈頓中城開幕的展覽,聚集了劉國鬆、劉丹、李華弌、徐冰等真正重量級的水墨畫家。佳士得希望通過類似活動推廣中國當代水墨畫,並慢慢將當代水墨發展成一個獨立的拍賣項目。

新水墨藝術家們麵對著大都會急速轉變的步伐,透過對傳統水墨的探索,演繹他們的當代視覺景觀,並闡釋自己獨特的視野。他們既紮根於傳統水墨,也不斷對水墨的特質、藝術的理念及新想法、素材、技巧進行實驗,力求締造個人化的藝術語言。藝術家們的不同背景成就了他們迥異的風格,雖然仍是使用傳統繪畫技巧,繪製出的卻是符合時代特色的新水墨世界,因而會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些作品記錄當下社會,貼近大眾生活,有著天然的親和力。

當然,“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如今的當代書畫市場中,新水墨、新工筆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當做當代水墨、當代工筆繪畫的一個代名詞了,然而新水墨和新工筆能否被美術史采納、作為近三十年中國畫麵貌的定義和名稱,業內人士認為這也尚需時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