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海區環境的保護(1)(2 / 3)

赤潮發生的原因很複雜,科學家發現,赤潮的高峰期往往與海域中過多的營養鹽和有機質有關。此外天氣穩定、有大量淡水彙入的溫暖平靜的海麵,赤潮特別活躍。赤潮雖然能成災,但並不可怕。隻要能加強海洋環境的監測和保護,控製汙水的排放,合理開發海洋資源,就能減輕赤潮的發生。

熱帶風暴是發生於熱帶洋麵上的巨大空氣漩渦,它急速旋轉像個陀螺,中國稱它為“台風”,美洲人叫它“颶風”,澳洲稱它“威力威力”,氣象學上則稱它為“熱帶氣旋”或“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的損失高達60億~70億美元,它所引發的風暴潮、暴雨、洪水、暴風所造成的生命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的60%。

瀕臨我國的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靜的海洋,屬於自然災害的“重災區”。每年盛夏和初秋,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遭受台風的侵襲。其中造成災害的台風每年近20次,相當於美國的4倍,俄羅斯的30倍。台風是我國沿海地區危害程度最嚴重的災害性天氣。

台風發源於熱帶洋麵。因為那裏溫度高、濕度大,又熱又濕的空氣大量上升到高空,凝結成雨,並釋放出大量熱能,再次加熱了洋麵的空氣;洋麵又蒸發出大量水汽,上升到高空。這樣往返循環,便漸漸形成了一個中心氣壓很低,大量空氣向低壓區彙集的氣旋中心。

台風直徑從幾百千米到上千千米,高度一般在9千米以上。台風最大風速一般為每秒40~60米以上,個別強台風可達每秒110米。一次台風過程,降雨量可達200~300毫米,有時高達1000毫米。因此台風經過之處常常出現狂風暴雨,並引起洪澇災害。發生在1975年的第3號台風,使中國東部10多個省出現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災最嚴重,暴雨中心恰好位於兩座水庫上遊,導致水庫壩體垮塌,高達10多米的水舌像巨龍一樣傾瀉,大量農田、村舍被淹,京廣鐵路被衝毀百餘公裏,造成很大的人畜傷亡。

近年來,我國在海洋災害的研究和預測方麵已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沿海岸邊和島嶼已建成280個驗潮站,成為世界上監測站網分布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並且多次成功地發布了強風暴潮警報,對防災抗災起到了重要作用。合理開發海洋資源,就能減輕赤潮的發生。海嘯是因火山、地震或風暴引起的巨浪。1883年,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引起了一次海嘯,波高達35米,波長達524千米,襲擊了蘇門答臘、爪哇及其他島嶼,淹沒了海峽兩岸1000多個村莊。巨浪迅速在大洋中傳播,僅用32小時就傳到了英國和法國海岸。

1960年5月,南美洲智利爆發了強烈地震,引起了一次巨大的海嘯,波高10~25米,以每小時700千米的速度衝向大洋彼岸,到達日本的時候,波高仍有8米,狂濤對日本太平洋沿岸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1960年11月,印度洋上的熱帶風暴襲擊了孟加拉沿岸,形成的海嘯波高達20米,這次海嘯夷平了許多村莊,造成了數十萬人的死亡。

與地震、台風等自然災害一樣,海嘯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不同的級別。一般是海嘯浪高度增加一倍,海嘯的強度也升高一級。

四級強度的海嘯是災難性海嘯。這種海嘯波高8米,有的可達20~30米,它能襲擊400千米以上的海岸線,摧毀它所波及的一切建築物。三級強度屬極強海嘯,所波及的海岸線為200~400千米。海浪的高度達4~8米,有時能高及11米,它也能毀損一切建築,給土地表層造成嚴重破壞。二級強度的海嘯屬強海嘯,能衝擊80~200千米的海岸線,波高2~4米,有時高達3~6米,沿岸一些不太堅固的建築物全都被摧毀,小輪船或大帆船都能被拋到岸上。一級強度的海嘯規模中等,寬20~80千米,掀起的海浪高1~2米。它僅僅淹沒海岸的低地,在離海嘯源較遠的區域無法覺察。浪高僅一米左右的弱海嘯為零級強度的海嘯。

預報海嘯的傳統方法是根據地震對海岸發生影響的特點,估計地震引起海嘯的可能性。

空前的“劫難”

波瀾壯闊的海洋正在遭受空前的“劫難”。全世界每年有大量的垃圾、放射性廢物、鉛、氯聯苯、汞等有害物質,從四麵八方源源不斷地流入海洋,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海洋汙染,使世界漁業和旅遊業都遭受巨大損失,並威脅到沿海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環境。為了抵禦這種災害,海洋科學家正指揮各種海洋動物組成一支“特種部隊”,以監測日益嚴重的海洋環境汙染。這些“訓練有素”的“戰士”在海洋環境保護領域內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