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蟲器能夠捕蟲,還有一點是在於它能分泌一種膠性很大的液汁,昆蟲一旦碰上,粘在上麵再也休想逃脫。科學家們還發現,這種液汁裏含有胺類物質,對昆蟲有強烈的麻醉力,可以使昆蟲昏迷無力而無法掙脫羈絆。昆蟲被捉住以後,捕蟲器內的腺體還會分泌出消化液,它含有分解蛋白質的蛋白酶,使蟲子被消化解體,從而被植物“吃”掉。食蟲,隻是食蟲植物營養的補充來源,因為它們有根、莖、葉,可以靠自己製造養料而生活下去。既然這樣,它們為什麼又要捕蟲吃呢?原來這種植物生活在缺氮的貧瘠環境裏,經過長期演化,形成了用來捕蟲而特化了的葉片——捕蟲器。
不僅種子植物中有食蟲植物,在真菌這樣的低等植物中也有食蟲植物。
如少孢節叢孢菌,它以菌絲形成菌網或菌技,在它們的表麵上分泌出一種黏液可以粘住線蟲,然後又用菌絲侵入線蟲的身體裏麵,吸食線蟲體內的營養。食蟲真菌約有50多種,它們主要以捕食線蟲、輪蟲、纖毛蟲、草履蟲、變形蟲等原生動物為生。
食蟲植物不僅可以當做觀賞植物,也可以用來捕捉蒼蠅、蚊子等害蟲。
在瑞士、丹麥等國家還用捕蟲堇來做奶酪,將它的葉片放進桶裏,然後裝滿牛奶,牛奶便凝固成為奶酪。也有不少國家在大麵積利用食蟲真菌來防治各種作物的線蟲病,目前已取得很大進展。
沒有葉子的樹
一般來說,樹木都是有葉子的。綠葉中的葉綠素,在陽光作用下,不斷製造養料,輸送到根莖部,使樹木長得欣欣向榮。
大自然真有趣,世界上竟有無葉的綠色樹。
台灣相思樹是南方常見的行道樹,它滿樹青綠,看上去長著許多綠葉。
其實,它的葉子已經完全退化,剩下的隻是葉柄,呈披針形,內含葉綠素,好像葉子一樣。它的葉柄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這種葉柄,畢竟還起到葉的作用,因此說它無葉,還不很確切。
木麻黃、梭梭和光棍樹,可以說是典型的無葉的綠色樹木了。
木麻黃是一種常綠的被子植物,喬木,高可達20米。小枝細軟,灰綠色,小枝上有很多節,每節都有6~8枚極退化的鱗片狀葉。初夏開花,花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木麻黃原產澳大利亞和太平洋的島嶼上,印尼爪哇島上至今還有許多天然的木麻黃林。現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普遍栽種。我國福建、台灣、廣東等地常用作行道樹、觀賞樹及防風林樹種。既美化了環境,又有效地控製了海風的侵襲。
木麻黃外貌有點像鬆樹,又叫它“駁骨鬆”。其實,它和鬆樹完全不同。
鬆樹的枝條上簇生著許多長長的針葉,而木麻黃的枝條上有許多節,節上輪生著細小的鱗片退化葉,而灰綠色的枝條代替葉子進行光合作用。
梭梭是一種耐旱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屬藜科。產於我國新疆和青海西部鹽海及沙漠地區。它可長成1~9米高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幹綠色粗壯,葉子退化成極小的鱗片狀物。它當年生的枝呈綠色,對生,可代替葉子進行光合作用。每當夏季幹旱時,它的嫩枝可以脫落,以節約體內水分的消耗,這種現象是其他樹木所罕見的。在炎熱幹旱的夏季,梭梭開花後,進入休眠狀態,直到深秋,種子才長大成熟。落地的種子隻要遇到合適的濕度,竟能在短短幾小時之內就發芽生長,並且一經長成,便有很強的抗沙能力。梭梭的這種生活習性,使它能在荒漠中“艱苦奮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
非洲幹旱地區有種奇樹,高3~7米,外形看上去滿樹都是光溜溜的圓柱狀綠色枝條,不長葉子。偶然長了一些葉子也是在枝端,僅僅是幾枚,而且很小,所以人們叫它光棍樹。光棍樹又叫光枝樹或綠玉樹,是大戟科植物。這種樹,我國也有引種。廣州作為庭院觀賞植物,北京、上海等地在溫室盆栽,供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