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小孩有“潔癖”
專欄
作者:李躍兒
為了幹淨
什麼都不願做的小女孩
親子活動基地有一個專供孩子玩耍的沙坑。孩子們都喜歡在這裏自由地玩沙子。
親子教育發現活動的第一天,我發現有一對母女在沙坑邊打著“拉鋸戰”。
“芊芊,咱們去沙坑區搭一個城堡,好不好?”媽媽一再邀請。
“不,我覺得玩沙子很髒。”小女孩皺著眉頭。
媽媽接著說:“你看沙坑多好玩,玩沙子很有意思的。”但芊芊忸怩著,不願下去。媽媽自己下到沙坑裏,拿起小鏟子挖了一個坑。芊芊這才走了過來,不情願地接住媽媽遞過來的鏟子,但立馬又丟掉了。然後,她焦慮地用兩隻手相互摩擦著,使勁地甩掉沙子。
之後,我發現在其他活動中,芊芊也都是站在一邊觀摩,自己不願動手,而且還露出難受的神情。
孩子怕髒,啥都不願幹!這讓媽媽很著急,於是她主動找我們,想解決這個問題。
原來,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很忙,芊芊一出生就被爺爺奶奶帶到老家去養。爺爺奶奶對孫女百般寵愛,而且擔心萬一把孩子磕了碰了,對兒子媳婦不好交代,所以他們整天把孩子抱在懷裏,不讓芊芊隨便亂跑。當芊芊想玩點什麼時,爺爺奶奶就會跟在後麵大喊大叫:“危險!芊芊,這個太髒了,別碰。”
芊芊3歲時,爸爸媽媽把她接回來時,發現她已經變得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隻要讓她做事,芊芊就會說:“太髒了,太髒了,芊芊不想做。”上了幼兒園,老師也反映芊芊總是呆呆地站著,不太動彈。三四歲這個年齡段,本應充滿好奇心,喜歡新鮮事物和大自然,比如愛玩泥巴、雨水、沙子,但芊芊卻覺得這些很髒很無趣。
營造氛圍,
媽媽帶動孩子參與活動
芊芊的怕髒、不愛動,其成因並不複雜,主要是從小被限製了活動,被灌輸了“髒”的理念。這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形成障礙。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力,才能幫助她一步步走近生活。
第二天,有幾對家長和孩子在建築區蓋房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臉上、手上、身上、腳上都沾滿泥水,但他們仍忙碌地蓋著。
在不遠處,芊芊依然不願意參與進來。媽媽蹲在跟前,跟她商量著,但芊芊卻一直搖頭。我能明顯地感覺到媽媽強壓著不悅。家長越這樣孩子就越緊張,孩子越緊張就越抗拒,接下來就會雙方抗衡,最後彼此的情緒都爆炸。
我趕緊走過去,在芊芊媽媽耳邊小聲說:“不要硬逼孩子。跟我來建築區,看我給你演示一下。”
來到建築區後,我準備為芊芊營造一個氛圍,帶動她參與到活動之中。
首先,我示意媽媽去搬磚,如果芊芊跟著的話,她就可以順手遞一塊磚給芊芊。
我和媽媽一邊搬著磚,一邊開心地喊著:“我們要蓋房子口羅!我們要蓋一個小熊的窩(芊芊最喜歡的玩具是一隻泰迪熊),說不定啊,晚上小熊就會從山上下來住喲。”
在我們的帶動下,芊芊跟過來。媽媽隨手拿了一塊磚遞到芊芊手裏,芊芊下意識地接住了。接著,我和媽媽頭也沒回地往前走。過了一會兒,回頭再看芊芊,她平著將磚托在衣袖上,慢慢地向我們走來。雖然,她沒有用手,但無論如何沒有把磚扔了,這已經有所進步了。
走到媽媽麵前,芊芊快哭了,她不知道該怎樣把磚放到地上。媽媽把那塊磚從芊芊手臂上拿下來。芊芊趕緊拍衣袖上的土。看著孩子為這些事糾結難受,我心想,不當的教養方式把孩子害得夠嗆啊。如果不解決怕髒這件事,孩子要經曆多少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