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練習課之親密表達
特別關注
作者:本刊編輯部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本應親密的你們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有時會像同事一樣有距離感?你希望與伴侶更加親密,相互之間多一些愛的表達,卻不知從何做起?好不容易主動嚐試還令對方不知所措,甚至對你表示拒絕?戀愛的時候你們“親密”得那樣自然,結婚久了關係卻逐漸冷淡?
親密愛人,既已發願相親相愛、一生相隨,何不研究一下你們的親密表達究竟堵塞在哪裏?何不學習一下如何更長久地保持愛的濃香?
不要因為親密表達的遲滯或者缺席,讓婚姻失去想象中的溫度和顏色。多了解一點,對你的婚姻,也許不僅是錦上添花,還可能是雪中送炭。
親密障礙1 角色有錯位
我和老公結婚兩年了,生活中一直叫對方的全名;每次出門都保持著前後距離;很少有親昵的舉動;生活習慣南轅北轍、互不幹涉……作為夫妻,我們倒是做到了“相敬如賓”,可那消弭不掉的生疏感,卻時常令我恍惚:我們已經結婚了嗎?
我和老公原來是同事,他是我的上司,我是他帶出來的實習生。為此,我始終對他懷有一份感激和欽佩。離開家鄉後我們在北京相遇—分不清誰先追的誰,緣分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共同的誌向、相似的經曆,令我們看起來足夠般配,卻沒能給我們帶來親密的感覺。
即使隻有我們兩個人在家,我們也直呼對方的全名,就連外號我都叫他“主任”;我們共同的朋友圈子是以前的同事,聚在一起聊的話題總離不開工作;周末我們倆一起逛街,他不經意間摟住我的腰,我竟會習慣性地推開,下意識裏覺得這是很輕浮的舉動;每次發短信,我們的風格都簡短直接:“下班沒?”“工作怎麼樣?”……很少用“親愛的”作為開頭;閑暇時,他上網,我看書,能沉默一下午……我總覺得,他還是那個讓我敬重的上司。從同事到夫妻,這樣的身份轉變,我怎麼也轉不過來。
在街頭,我看到年輕的情侶膩在一起,表麵上會表現出鄙夷和不屑;但內心,我又何嚐不羨慕他們的親密呢?
我也試圖改變我們之間這種僵硬的狀態。有次,我鼓起勇氣向老公索取擁抱,他卻反問我:“怎麼了,工作不順心嗎?”談的還是工作!我有點沮喪,繼續要求他:“你抱一下我嘛!”結果,他應付著抱了一下我,3秒鍾後又惦記未完成的工作了。對我來說,這樣的擁抱浮於表麵,毫無溫暖和親密之感。之後,我也懶得索取了。
我們的生活仍舊很平靜,理性有餘,感性不足。我很困惑:他是我的愛人嗎?我們不夠親密,是因為不夠愛對方嗎?究竟怎樣做,我們才能靠得更近一點?
專家分析
從同事走向愛人的伴侶很多。或許一開始都會有角色不能轉換的錯位感,但這種心理感受應該是隨著交往的深入、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的。作為同事時,兩人不免都會隱藏起自己的一部分特質,努力向對方展現自己有規矩的、理性的、職業感的一麵。而作為愛人,卻需要向對方袒露更加多麵的自己,並且接納彼此豐富的情緒表達和情感需要。
案例中的李潔,拋開你愛人的想法不談,首先,渴望打破僵硬伴侶關係的你,是否準備好了接受他的另一麵?目前在你心中,仍將丈夫擺在“敬重的上司”的位置,而沒有將他視作和你平等的愛人,沒有接受他也是飲食男人的生活化的一麵。另外,如果想和愛人建立起親密關係,你也要敢於真實地展現自己,敢於表達自己的感情需要。索取擁抱或許是一個好的開始,盡管還沒有得到伴侶的回應。你不妨從改變自己的生活常態開始,創造激情的相處氛圍,在丈夫麵前更多地展現女性的身體和精神魅力,帶動丈夫一起對你們“相敬如賓”的關係做出改變。
親密障礙2 人格不健全
我爸媽結婚30年了,夫妻關係穩定,誰都沒有外心,物質上也什麼都不愁,該有的都有了。這樣的日子,在外人看來,簡單富足。可是我卻總覺得父母之間缺了那種相依相伴的夫妻深情和親密感覺。
我媽是剛直獨立的女強人,在家在外都極少表現出柔弱的一麵。仿佛每個人都需要她的幫助,而她卻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她事業成功,家庭責任感極強,家裏的事情大到買房裝修、小到洗碗擦桌,她都一人包攬。
外人看來,我爸很有福氣,在家什麼都不用幹,襪子都是老婆給洗;我媽把丈夫的衣食住行照顧得妥妥帖帖,挑不出一點毛病。可是情感上,我卻看不到他們夫妻間的交流。
什麼事情我媽都習慣於一個人做主,一個人完成。我從未見過爸媽為什麼事情共同行動:去超市、逛商場、逛公園、串親戚……他們結婚後,甚至連一張合影都沒有。我媽忙於工作、忙於家務,我爸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家庭生活場景。“你去把電話費交了。”“我的鞋你收哪兒了?”“衛生紙快沒了啊。”“剩菜倒了吧。”……不多的對話僅限於此。
上大學住校了,跟同學一聊天我才知道,別人家的飯桌上是怎樣談笑風生的。他們的父母會一起散步,互相依偎著拍照,一起接送孩子,互相捶腰捏背,打趣開玩笑……這些溫馨的畫麵在我爸媽之間從未出現過。他們不表達愛意,也不爭吵;住在一起,卻像各過各的。
在父母營造的毫無親密感、有事說事的家庭關係中長大,我對兩性間的親密關係似乎缺乏理解,也難於想象。我不知道該如何與男性相處,也缺乏對美好愛情的期待和憧憬。盡管成年後有不少男孩子向我表白過,可我至今還沒有接受過一份感情。我總是質疑,如果婚姻就像我父母的關係一樣,清冷、乏味,那我為什麼要走向它?
專家分析
在營建親密關係方麵,原生家庭的氛圍、習慣和模式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父母關係疏離、僵化,很容易扭曲孩子對親密關係的理解。因此,我們提倡父母在孩子麵前適當地表露彼此間的親密和愛意,這會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婚戀觀。這個案例中的女兒嬋娟,很顯然就被原生家庭的伴侶相處模式束縛住了。
嬋娟的母親堅忍獨立,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搞定,在伴侶關係中,沒有給對方展現價值的機會。這可能是導致他們夫妻關係冷漠的重要原因。也許在嬋娟母親小的時候,沒有得到家長足夠的關注和照顧,甚至還經常被忽略。出於自我保護心理,她從小就不斷告誡自己:不要指望別人,我必須依靠自己。帶著這樣的心理經驗,她會努力做好自己,哪怕付出再多也不願意“麻煩”別人。麵對自己的情感需要,她也這樣處理,所以親密表達嚴重受製。這就是所謂的“回避型人格”。帶有這樣人格傾向的人往往事業成功,婚戀和情感問題卻經營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