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宇宙空間建立太陽能電站,能合理地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太陽能電站最好設置在赤道平麵內的地球同步軌道上,位於西經123度和東經57度附近,使太陽能電池陣始終對太陽定向,並且發射天線的微波束必須指向地麵的接收天線。不過當空間太陽能電站繞地球運動時,總有一部分時間內被地球遮擋住陽光,因此,每年有277天是全日照,僅每年的春分、秋分前後各有45天時間,因地球陰影停止發電,但最長的停電時間也隻不過75分鍾,而停電時間又是可以正確預測的,照此算來,空間太陽能電站平均每天有99%的時間,可向地上接收設備輸電。在外層空間,太陽能的利用絕不會受到天氣、塵埃和有害氣體的影響,再加上日照時間長,因此空間太陽能電站與同一規模的地麵太陽能電站相比,接收的太陽能要高出6~15倍。

早在1968年,美國科學家格拉塞博士就提出建造太陽能發電衛星的設想。這位科學家設計的太陽能發電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上,展開後長達12公裏,重11萬噸,太陽能電池板分布在衛星兩側,可自動跟蹤太陽。衛星上有一座可以轉動的天線,直徑達1公裏,永遠指向地球。它采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利用太陽能電池板把太陽的光能轉化為電能,然後通過特高頻率放大器變為微波能,借助相控陣發射天線把微波能定向發送到地麵接收站,最後轉化為電能,為地球上的用戶提供服務。這種太陽能發電衛星就是一座建在太空的太陽能電站,人們稱它為太空電站。

由於太空電站的結構尺寸和質量都相當龐大,需要用航天飛機把它的構架和部件運到太空軌道上進行裝配。首先是在500公裏高的近地軌道上設立空間基地,用來中轉物資和人員,然後在36000公裏高的同步軌道上完成建造和總裝太陽能電站的任務。鑒於采用高度自動化的技術,參加空間建造的人員不宜太多,但也不能過少,據估計,建造一座5000兆瓦的太空電站,需要500多人在太空工作半年,其中135人在近地軌道空間基地工作,400人在同步軌道空間基地服務。

美國已將研製這種太空電站提上日程,它的發電能力為5000兆瓦,大致可供紐約州使用,預計到2025年建成100座,屆時將供應全美30%的電力。

人類不僅在籌備建造太空電站,而且已經用各種辦法向太陽“借光”。

1993年2月4日,格林威治時間5點多,俄羅斯“進步”號宇宙飛船所攜帶的一麵直徑為22米的鍍鋁箔圓形反射鏡像傘一樣打開,它把太陽光反射到地球背陽一麵的歐洲裏昂、日內瓦、伯爾尼、慕尼黑等4公裏寬的地區達6分鍾之久。這麵反射鏡用凱夫拉纖維製成,厚度僅5微米,加上反射鏡骨架總重40千克,它反射到地麵的陽光相當於日光的2~3倍。

據科學家測算,如果建一個實用型太空太陽能照明係統,約需要80萬美元,但由此節省的電費卻高達3500萬美元。如果製造多個類似反射鏡的照明係統,並采用定點式照射,那麼其亮度可達40~50個滿月強度,地球上將出現真正的“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