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南北向環流,還是東西向環流,大氣攜帶水汽,翻山越嶺,在適當的地區凝結降雨,釋放出熱量,調節了水分和熱量的全球分布。這不僅決定著天氣和氣候進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球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在大氣汙染十分嚴重的情況下,這種影響不是一城一地,而是全球性的。

大氣運動使得排放到空氣中的煙塵、硫化物、氮化物等對人類有嚴重危害的汙染物能夠遠距離輸送,越境大氣汙染已屢見不鮮。

酸雨,被稱為“空中死神”,深受酸雨之害的當首推北歐和北美國家。

酸雨使森林衰弱枯萎,河流湖泊酸化。全世界76處固定觀測站和各國專家開展大規模調查和分析,發現降落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士、奧地利等地的酸性物質,主要來自2000千米以外的英國、德國等中、西歐工業國家。來自這些受害國國內的汙染物質最多隻占20%~30%,其餘都是“他國產物”。

德國魯爾工業區高達243米的巨大煙囪排放的二氧化硫煙氣,不僅使德國人引以自豪的黑森林受到損害,而且借助於風行雲移,長途跋涉至北歐上空,使瑞典1.8萬個湖泊中的魚類受到酸雨傷害造成死亡。

雖然大氣運動對汙染物有重要的擴散作用,近地麵的大風可以使汙染物迅速擴散,避免造成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調節了局部的大氣環境。但是,今天的地球已成為一個村莊,鑒於認識的局限,麵對大氣圈諸多的問題和不確定因素,人類目前尚不至於立即關閉所有燃煤、燃氣電站,堵住所有煙囪。我們應該循序漸進地限製汙染物排放,使社會有準備地向前演進。通過人類自身的不懈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層。

生命之水

水是生命的乳汁,各種生命都離不開水。

奔騰的江河湖泊,皚皚的冰山雪嶺,浩瀚的海洋,飄蕩的白雲,共同組成了地球廣闊的水圈。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是地球奉獻給人類最寶貴的資源。

在總麵積為5.1億平方千米的地球上,海洋麵積就達3.6億平方千米,占全球表麵積的70%以上。而剩下不足30%的陸地上仍分布有江河、湖泊、冰山雪嶺。在地球表麵,上至天空,下至岩層,到處都有水的行蹤。

地球的水圈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和生物水組成的特殊圈層。地表水是積聚在江河湖海裏的液態水和分布在高山、高緯度地區的固態冰川;地下水保存在岩石和土壤中;大氣水包括空氣中的水蒸氣、天上的雲和到達地表以前的降水;生物水存在於動、植物體內。

生命的源泉

在人類生活的地球上,也許難以找到一種物質,會像水那樣變幻多端,那樣富有生氣。它常使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陶醉,他們常常用華麗的詞藻,來頌吟大海的浩渺,江河的磅礴和湖水的絢麗。水又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不斷地進行著長距離的旅行。它自海洋以蒸汽形式蒸發上升進入高空,又被風帶到大陸,以雨雪形式飄飄灑灑地降落人間,形成徑流或滲透到土壤中,化作清澈的泉水重新出現在地表,形成涓涓細流、小溪,最後形成氣勢磅礴的大河,彙入到浩渺無邊的海洋。在海洋中似乎有一台巨大能量的水泵,把大量的冷水或熱水從地球的一處帶到另一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海流。即使是山上的冰川以及北極群島(新地島、斯匹次卑爾根、法蘭士約瑟夫地、格陵蘭)和南極,也有活動的水。由於冰具有可塑性,在重力作用下逐漸沿山坡和河穀向下滑動,使冰川的末端下降到海中,漂浮、折斷成為冰山,冰山被風和海流破碎,消融在海洋裏。相互溝通的世界大洋,陸地表麵的江河湖泊,埋藏於地殼表層的地下水等,像神秘的項鏈一樣,構成了一個包圍地球的若隱若現的變幻莫測的水圈。這個水圈的總水量約有13.8億立方千米,它同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相互滲透,相互製約,形成了地球表層的圈層構造,這些圈層的相互作用,推動了地球的發展,也推動了水圈本身的變化。地球上的水,就像一架永不停歇的永動機一樣,不知疲倦地循環、運轉,一方麵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麵也為人類帶來了無窮的憂患。自古以來,人類就在巧妙地利用地球上各種各樣的水,並同各種各樣的水患進行鬥爭。在同水的交往中,人類不斷地探索它的奧秘,逐漸熟悉了水的世界,也了解到水對人類的貢獻,認識到水是生命的搖籃,是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