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國民黨政府企圖建立一支空軍部隊,便從美國和意大利購買了一批飛機,在江西省南昌市創辦了飛機工廠。
這時,清華大學已開設了航空係。卡門便派他的養子、航空技術專家沃登道夫來華擔任該係的科學顧問,並在他的指導下,清華大學航空係的師生,在南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大風洞。
1938年6月,卡門再次來到中國。他看到清華大學開設航空係,心裏非常高興。他前往上海、南昌等地,進行了參觀、訪問。對南昌的風洞,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卡門認為,一旦古老的中國擺脫了目前這種內憂外困的境地,它自身所孕蓄的巨大科學潛能,必將像火山爆發一樣,噴發出來。
卡門在加州理工學院期間,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傑出的航空航天人才,如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等。
卡門對中國的良好祝願,經過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終於在新中國變成了光輝的現實。
全國解放後,我國自行設計、製造了飛機,還組建了一批英勇善戰的空軍。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征1號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74年,我國科學家又用長征2號火箭發射了可以回收的往返型遙感衛星。
1975年以來,我國先後8次成功地發射並回收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
1984年和1986年,我國又成功地發射了同步通訊衛星,並使衛星定點在36000公裏高的靜止軌道上。這標誌我國航天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7年初,我國正式宣布向國際出租整個可回收的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從而打入國際航天市場。
中國人民所取得的這一係列巨大的成就,應該感激馮·卡門先生。他所培養的中國學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其中領導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和研製原子彈氫彈的錢學森和郭永懷等人,更是勞苦功高,功不可沒。
卡門先生不僅是宇航工業技術的研製者,更是國際航空事業的組織者。
他的足跡遍布航空航天理論和應用兩大領域。
卡門一生孜孜不倦,勤奮好學,真可謂一息尚存,苦學不止。到了70歲的時候,還精心研究燃燒學,並把燃燒化學與流體力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奠定了現代燃燒理論的基礎。
卡門性格和善,開朗,一生沒有結過婚,他的那一套寬敞的住宅就成了學術討論的場所。科學家們在這裏高談闊論,暢所欲言,讓智慧的火花在這裏互相碰撞,從而逐漸形成了流體力學上的“卡門學派”。
這一學術群體從來不計較學術交流的形式,而是更加看重於學術思想的本身,他們在航空航天技術領域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人類首登太空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載人衛星,把宇航英雄加加林送入地球軌道,運行100分鍾後安全返回地麵。
加加林是人類第一個成功上天的宇航員,這是空間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塊裏程碑。
加加林是當時從全國優秀飛行員中選來的12名宇航員之一。教練員對包括加加林在內的這些未來的宇航員進行了一係列的強化訓練。
首先是意誌和耐力的訓練。
教練讓他們坐上飛機,當飛機飛到原始森林或崇山峻嶺的上空,教練又讓他們降落,以培養他們的自救能力和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
然後又讓他們接受電動的猛烈震蕩,命令他們在灼熱的電燈下烘烤,強迫他們跑進結冰的冷水中洗澡,裝進悶罐子裏以極高的速度旋轉等等,教練員希望通過這些高強度的訓練,使未來的宇航員們變得勇敢堅強而結實。
體能訓練之後就是模擬訓練。宇航員們被裝在“模擬器”內。模擬器給宇航員以一些必須的太空條件的體驗,比方說,失重狀態的體驗和孤獨感覺的體驗等。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一個人的體重與他離地球(地心)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一個在地麵上重65公斤的人,升到離地麵6400公裏高空時,其體重會變成16公斤;在遠離地球的太空中,人甚至完全失去重量。
當人處於失重狀態時,無法喝到杯子裏的水,因為水不能流進人的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