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陸軍裝備(1)(2 / 3)

據悉,打擊並摧毀地下洞穴目標,正在成為美軍在戰爭中保持“非對稱”優勢和保證“零傷亡”的一個重要內容。為此,美軍將進一步改進溫壓彈,並計劃發展溫壓彈摧毀地下核、生、化武器係統和戰劑及其支持與儲存設施的能力。

坦克的親密伴侶——其他裝甲車輛

從坦克剛剛問世不久起,人們就在實戰中認識到,雖然坦克在地麵作戰中“唱主角”,但它不能孤立存在。這是由於戰場的廣域性、流動性和複雜性,光讓坦克單槍匹馬地橫衝直撞,不僅很難完成戰鬥任務,而且是非常危險的。坦克必須有其他裝甲車輛、步兵、炮兵以及航空兵的密切協同作戰,才能創造出一個個輝煌的戰績。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今,各國根據戰爭的需要,在不斷發展坦克的同時,也一直重視其他裝甲車輛的發展,陸續出現了各種型式、各種用途的現代裝甲車輛。這些車輛無論從火力、防護、機動和實用性等方麵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成為坦克的親密伴侶。

嚴格地講,裝甲車輛是一個包括坦克在內的大家族,它分戰鬥車輛和保障車輛兩大類。戰鬥車輛包括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裝甲偵察車和裝甲指揮車等;保障車輛包括坦克搶救車、坦克架橋車、坦克修理工程車、坦克救護車和掃雷坦克等。但由於坦克在裝甲車輛中居於主導地位,在地麵戰鬥中是“唱主角”的,而且其發展對其他裝甲車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單獨作了簡要介紹。

在坦克問世之前,已經有一些裝甲車輛出現,但它們隻不過是現代裝甲車輛的雛形,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才發展成品種較多和戰術技術性能很高的裝甲車輛。如在19世紀末,曾有一段輪式戰鬥車輛盛行的時期,最先出現的是機動火力車,也叫機動機槍火力車。它是在小型輪式車輛上裝上機槍而成,有的還有簡單的防護。到了20世紀初,一些國家研製成功輪式裝甲戰車,如英國人西姆斯1902年研製的西姆斯戰車,是世界上第一種用鋼板裝甲覆蓋車體的重型裝甲車。1903~1905年,奧地利戴姆勒公司製成一種有炮塔的裝甲車,其球形炮塔上裝1挺機槍。但以上兩種戰車因技術性能欠佳均未能投入戰場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托車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用於偵察和奔襲。一戰初期的運動戰,引起各國對裝甲汽車的重視,促進了裝甲戰鬥車輛的快速發展,輪式戰鬥車輛曾盛行一時。1914年8月,比利時“米納瓦”裝甲車首次參戰,9月,法國的“雷諾”裝甲車裝備騎兵部隊作戰。當時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還組建了裝甲部隊,一些裝甲車輛在戰鬥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那時的裝甲車輛越野性能差,火力不足,麵對縱橫交錯的塹壕和猛烈的火力點,顯得有些無能為力,這也就為坦克的誕生創造了契機。因此可以說,早期的裝甲車輛為坦克的出現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20年代,為解決卡車運送步兵時越野能力差和無裝甲防護的問題,出現了半履帶式裝甲車。所謂半履帶式裝甲車,就是車輛前部像汽車,後部像拖拉機或裝甲車,起推進作用和主要承重作用的是後部的履帶。最早的這種輪-履合一的半履帶式裝甲車,是法國於1923年製成的“希特羅恩·凱戈萊斯”M23裝甲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和德國也先後研製出一批半履帶式裝甲車。二戰中,這種裝甲車曾風靡一時,比如美國從1932~1940年,先後製成T-1、T-8、T-14半履帶式裝甲車,後來,T-14被定型為M2半履帶式汽車,主要作為偵察車和牽引車使用,T-8被定型為M3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二戰期間,僅美國就發展了50多種半履帶式裝甲車輛,主要有M2、M3、M5和M9等係列,總生產量達4萬多輛,這些車在二戰中被廣泛應用。後又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裝備美製半履帶式裝甲車輛,以色列甚至一直使用到第四次中東戰爭。不過這種車輛的缺點很快就在實戰中暴露出來,它的越野機動性能不如全履帶車輛,公路行駛性能又不如輪式車輛,因而有時就像塊“雞肋”,所以它很快失寵,現在已經沒有國家再使用這種裝甲車輛了。全履帶式和輪式裝甲輸送車則迅速發展起來。在除坦克之外的所有的裝甲作戰車輛中,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鬥車又是最主要的成員。裝甲輸送車是設有乘載室的輕型裝甲車輛,具有較好的機動能力和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力,主要用於戰場上輸送步兵,也用於運送物資器材等,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大類。但在多次實戰中,裝甲輸送車逐漸表現出了戰鬥能力較差的缺點。它在伴隨坦克發起衝擊起至步兵下車投入戰鬥這段時間內,基本上沒有什麼火力可言,無法對坦克形成支援。因此,各國的設計師們以裝甲輸送車為基礎,給它們加裝了一個輕炮塔,上裝一門小口徑速射炮和機槍,形成了步兵戰車。這是一種供步兵機動作戰的裝甲戰鬥車輛,主要用於協同坦克作戰,也可獨立遂行任務。在現代的戰場上,裝甲輸送車以戰場上輸送步兵為主,而步兵戰車除供步兵機動外,還具有乘車作戰能力。步兵戰車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力都要比裝甲輸送車強得多。步兵戰車也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