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蜂窩”無線電話通信時,通常是把某城市或某地區的一個大區域,分成若幹個“蜂房”形狀的無線電傳輸區,若幹個“蜂房”構成一個“蜂窩”。這種電話的名稱就來源於此。
每個“蜂窩”都配備有低功率發送器,一般都安裝在塔頂或高大的建築物上。第一個“蜂房”由中央計算機控製,並自動接入公共電話交換網,因此能傳送電話呼叫。當用戶從一個“蜂房”移動到另一個“蜂房”時,移動中的電話呼叫就會自動轉移到用戶所在的“蜂房”的發送器,而原“蜂房”的信號就會自動減弱,這種轉移方式稱為“接力”。
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和日本,80年代在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等國家,都先後開通了“蜂窩”移動電話係統。
20世紀80年代中期,“蜂窩”移動電話係統進入高速發展階段,1985年,全世界“蜂窩”移動電話用戶為55萬,到1990年5月,猛增到822萬。
我國“蜂窩”移動電話通信起步較早,1986年11月,上海引進了第一套900兆赫的“蜂窩”移動電話係統。1987年11月,廣州開通了我國第一個900兆赫的“蜂窩”移動電話係統。隨後,在深圳、珠海、河北、天津等許多省市也相繼開通了這種電話係統。現在,不僅在城市,就是在農村的很多地方,很多人都使用上了被稱為“大哥大”的“蜂窩”移動電話。可以說“大哥大”在中國已家喻戶曉了。
人們對“大哥大”的卓越功能讚賞不已。因為使用它能迅速及時地獲得各種信息,從而能把握時機做出相應的決策,使事業成功的機會大大增加。廣大用戶已經從中得到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贏得效益等好處。此外,在傳播消息、搶險救災、追捕罪犯等方麵,“大哥大”也顯示了它的威力。
還有一種電話叫做無繩電話。所謂“無繩”的指手機(送話器與受話器)與主機(原電話機)之間的連線,被各自配備的小功率無線電收信發信機取代,而主機仍然通過電話線與公眾電話網的交換機相連。用戶可以邊走動邊通話,給人們帶來方便。
第一代公用無繩電話是在20世紀70年代問世的,它的使用範圍小,實際上是附加在公用電話網上的一種移動業務。
第二代公用無繩電話始於20世紀80年代,它與第一代無繩電話相比,具有容量大、功能強、音質好等優點。1992年8月,我國深圳率先使用。
第三代無繩電話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是為滿足高密度用戶環境的需要而設計的,其主要優點是可以雙向呼叫、全話音加密,還能傳輸數據信息等。日本獨立開發的第三代數字無繩電話係統,稱為“PHS”,PHS係統子機之間不用通過母機,就像對講機一樣直接呼叫,進行通話,這個優點是蜂窩移動電話不具備的。PHS的入網費、服務費大約為蜂窩移動電話的1/3,因此又稱為“平民大哥大”。它又是一種適合多媒體時代需要的通信係統,因此有人把它推崇為“新時代的無繩電話”。20世紀90年代,我國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建立了PHS係統。
各種無線電話的應用,推動了個人化通信的發展,奇妙的電磁波給人們帶來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