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戰場上的偵察衛星(2 / 2)

無人駕駛偵察機比有人駕駛偵察機具有更多的優點:一是成本低,一架無人駕駛偵察機約需50~100萬美元,而一架SR—71偵察機則需2400萬美元;二是可靠性高,能完成危險性大、不宜使用有人駕駛偵察機的偵察任務;三是體積小,發動機功率低,紅外輻射小,不易被發現和能被裝進運輸機空運至前線發射。這正是無人駕駛偵察機日益受到世人重視的主要原因。

無人駕駛偵察機能攜帶可見光照相機、電視攝像機、前視紅外遙感及側視雷達等。可見光照相機可進行高空及低空攝影;電視攝像機能及時把偵察圖像傳送回地麵站;側視雷達除了能距敵一定距離進行偵察外,還可全天候使用。但無人駕駛偵察機需要很多人維護,操作複雜,地麵與飛機的通信、控製線路以及飛機向地麵傳送偵察數據的線路易受到電波的幹擾和地形的影響。所以,它隻能與有人駕駛偵察機互為補充而不能取而代之。

海灣戰爭後,美軍提出了“空地一體戰”的作戰理論。這一理論要求及早獲取敵方防禦重點和主力部隊確切位置的情報,動用空中力量將其摧毀或逼出隱蔽區,然後調集大部隊多方向迅速展開殲滅攻擊。毫無疑問,實現這種作戰指導思想,必須依靠先進的偵察手段和工具。對此,無人偵察機具有其獨到的優勢,特別是對於師、團兩級作戰單位來說,無人偵察機更是一種理想的偵察設備。

另外,海灣戰爭經驗也表明,衛星偵察存在著定軌運行、周期長、對地麵偵察重複概率低、對指揮員關心的敵方地域不能進行連續不間斷地監視和詳查,且受交戰地區氣象條件影響大等缺陷。因此,它並不能完全取代偵察機。於是,戰後美國專門成立了國防部航空偵察局,統管航空偵察裝備。無人駕駛偵察機以其重量輕、結構簡單、造價便宜、使用安全方便、可晝夜對己方所關心的敵方地域進行不間斷地偵察等諸多優勢而被確定為發展重點。

進入20世紀90年代,為了彌補空中偵察能力的不足並為未來信息化戰場作準備,美國開始研製“全球鷹”和“暗星”兩種高空長航時無人駕駛偵察機。“全球鷹”無人機,是一種大型無人機,主要用於在低、中強度衝突中實施大範圍的連續偵察與監視。該機1995年開始研製,目前正處於試飛階段。“全球鷹”

無人機最大飛行高度為10500米,最大巡航時速為280公裏,續航時間約為42小時,最大不加油航程為22526公裏。

“暗星”則是一種高空長航時隱身無人偵察機,雖然該機不具備“全球鷹”的性能和負載,但具有突入敵防空係統的能力和較好的生存能力,該機最大飛行高度為13720米,巡航時速463公裏,該機1994年開始研製,1996年3月29日進行第一次試飛。這兩種無人偵察機計劃於本世紀末裝備部隊,並可能於2l世紀初遂步取代U—2、SR—7l等有人駕駛偵察機。

可以預計,屆時無人駕駛偵察機將成為戰場偵察的主角,而且將與偵察衛星一道擔負起全球偵察與監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