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的後梁末年,魏博鎮發生兵變,叛亂者囚禁了剛剛到任的節度使賀德倫並投降了據有河東地區的晉。晉王李存勖率軍進占魏州,後梁大將劉鄩駐軍於莘縣,增修營壘,疏通護城河,從莘縣至黃河修築通道確保糧餉運輸無阻,以期持久抗禦晉軍。但是,梁末帝朱友貞卻下詔書命令劉鄩立即出兵迎戰晉軍。劉鄩為此而上表奏請末帝說:“晉軍是不容易打敗的,應當等待敵情發生變化再決定進取之策。倘若有了適當時機,我怎麼敢坐失良機而養患貽害呢?”梁末帝派遣使者前來向劉鄩詢問與敵決戰將采取什麼對策,劉鄩回答說:“臣下沒有什麼奇計良謀。隻要能供給我部每人百鬥糧食,那麼,等到糧食吃完的時候,也就把敵人打敗了。”梁末帝一聽,大發怒火地說:“將軍留存這麼多糧食,是準備治療饑餓病吧?”接著,又派宦官前來督戰。劉鄩見此便對部將們說:“大將受權出征在外,即使是皇帝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對敵作戰隻能根據具體情況而因變製勝敵人,怎麼可以脫離敵情實際而預先想定取勝之策呢。現在我分析敵人士氣正盛,難以輕易戰勝它。對此,諸位以為如何?”眾將領聽後都要求出戰,劉鄩見此情形隻好沉默不語。一天,劉鄩又把諸位將領召集到軍營門前,每人給一杯黃河水,命令大家把它喝下去。眾人揣摸不透劉鄩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則推辭未喝。這時,劉鄩大聲說道:

“喝一杯黃河水都困難成這樣,滔滔不盡的黃河流水能把它一下喝完嗎?”眾將聽後臉色驟變。這時,李存勖派兵迫近梁軍營門挑戰,劉鄩仍然堅守不戰。其後,梁末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劉鄩出戰,劉鄩無奈,隻好親率萬人進攻晉軍營陣,俘虜了不少晉兵。可是,不一會,李存勖率領大軍趕到,劉鄩見晉軍來勢迅猛,便不戰而退。其後梁晉雙方又激戰於故元城,梁軍在晉王李存勖和大將李嗣源、李存審所部的奮力夾擊之下,慘遭失敗,劉鄩本人幸免南逃。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古知兵,舉動必先料敵。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隨而應之,乃利。法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①五代梁②末,魏博③兵亂,〔囚〕賀德倫降晉④。莊宗⑤人魏〔州〕,梁將劉⑥乃軍於莘縣⑦,增壘浚池,自莘至河,築甬道⑧〔以通〕餉。梁帝⑨詔鄩出戰。〔鄩奏〕曰:“晉兵未易擊,俟彼進取,苟得機便,豈敢坐滋患害?”帝遣使問鄩以決勝之策,對曰:“臣無奇謀,但人給十斛⑩糧,盡乃破敵。”帝怒曰:“將軍留米療饑耶?”又遣中使督戰。鄩謂諸校曰:

“大將專征,君命有所不受,臨敵製變,安可預謀。今揣彼自氣盛,難可輕克,諸君以為如何?”眾皆欲戰,鄩默然。〔他日〕,乃複召諸將列軍門,人給河水一杯,因命飲之,眾未測其意,或飲或辭。鄩曰:“一杯之難若是,滔滔河流,可勝既乎?”眾皆失色。時莊宗以兵壓鄩營,亦不出。帝又數遣人促之,鄩以萬人薄其營,俘獲甚眾。少頃,晉兵繼至,鄩退。後戰於故元城,莊宗與李嗣源、李存審夾擊,鄩兵大敗。

【注釋】

①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梁:即五代時期的後梁。朱溫所建。

③魏博:即魏博鎮,治魏州(位於今河北大名北)④晉:即五代時期後唐的前身。唐僖宗年間,沙陀族首領李克用因率兵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封晉王,坐鎮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其子李存勖即王位,仍稱晉。

⑤莊宗:指後唐皇帝李存勖。但在爭奪魏州之戰時,尚未稱帝建唐,仍為晉王。

⑥劉鄩:後梁大將。密州安丘(今屬山東)人。官至鎮南節度使。因與晉軍爭奪魏州作戰失敗,被梁末帝朱友貞殺害。

⑦莘縣:今屬山東。

⑧甬道:即兩旁築有牆垣的通道。

⑨梁帝:即後梁末帝朱友貞。

⑩斛:量器名,亦為容量單位,中國古代南宋以前,一斛為十鬥;十斛當為百鬥。

故元城:地名。故址在今河北大名北。

李嗣源: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符彥卿”,今據史校改。

其事跡詳見《步戰》注。

李存審: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李存勖”,今據史校改。

其事跡詳見《步戰》注。

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梁書·劉鄩傳》和《資治通鑒·後梁紀四》。

好戰九九

【提示】

本篇以《好戰》為題,旨在闡述窮兵黷武的嚴重危害性,以儆執國政者應慎重戰事。它認為,戰爭本來是與德治相違背的,隻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它。人君不可依恃國大民眾而隨意發動戰爭。一旦窮兵黷武,好戰不止,勢必導致國家敗亡。從全篇內容看,這裏所說的“好戰”,實際是指那些侵略、掠奪的不義戰爭。可見,本篇所極力反對的是那些以侵略、掠奪為目的的窮兵黷武的非正義戰爭。曆史的經驗證明,窮兵黷武的危害極大,不僅會造成財盡力竭、生產破壞的經濟崩潰,而且還會造成生靈塗炭、民怨沸騰的社會危機,最終則必然導致民族衰落、國家敗亡的嚴重惡果。本篇在論述了窮兵黷武危害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玩戰爭之火“將有自焚之患”的道理,這是不失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可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