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學研究
概述
氣象科學研究是發展氣象事業的技術基礎之一。我國的氣象科學研究對於促進氣象事業迅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氣象探測網的普遍建立,采用統一標準的國產儀器裝備,並逐步更新較現代化的技術裝備,就是在氣象儀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沒有對大氣環流和天氣係統的研究,就不可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地理特點的天氣預報業務;我國的長期天氣預報也是在研究天氣氣候長期演變規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實踐證明,隨著氣象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氣象事業得到迅速的發展,而氣象事業的發展又向氣象科學研究提出了新課題,也為氣象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氣象科學研究水平是氣象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要實現氣象事業的現代化,必須加強氣象科學研究,努力提高氣象科學技術水平。
一、氣象科學研究的發展
建國初期,氣象部門在積極組建全國的氣象台站網,開展日常的氣象觀測和天氣預報業務的同時,也開始在國內外招集和培訓氣象技術人材,收集和整理曆史文獻資料,著手籌建氣象科研機構。在此期間,中國科學院有關氣象研究機構也有了進一步發展。許多老一代的氣象科技人員,包括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和科學家,獻身於新中國的氣象事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開始了氣象科學研究工作。
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五年,從事氣象科研的機構有新的發展,當時除中國科學院設有專門的氣象研究機構外,中央氣象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軍隊係統的氣象部門以及少數省氣象局也相繼設立了研究機構,開始進行氣象科學研究工作。
這一時期的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對東亞大氣環流和我國天氣氣候特征的認識與了解上。如旱澇、寒潮(特別是阻塞形勢)、台風、梅雨、青藏高原的動力作用及其對東亞和我國天氣的影響等。研究的重點是西風帶的天氣氣候現象及其演變規律。在地麵、高空探測儀器和氣象雷達的研製等方麵,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許多國產氣象儀器設備開始投入業務使用,並建立了自己的高空探測體係。此外,還開展了農業氣象、民航氣象、海洋氣象、森林氣象等專業氣象和人工影響局部天氣的試驗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氣象科學研究雖受到了嚴重的幹擾和破壞,但在其後期仍取得一定的進展。在繼續研究中高緯度天氣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同時,重點轉移到熱帶天氣現象和規律的研究,如對台風路徑,特別是異常路徑的活動規律及其所帶來的天氣現象的研究。在高空氣候、山區氣候等方麵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有實用價值的成果。與此同時,還開辟了衛星氣象、自動氣象站、大氣汙染等新的科研領域。
一九七七年以後,氣象科學的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特別在氣候變遷、暴雨、寒潮、台風形成及移動路徑、天氣演變的動力學規律、各種數值預報模式以及農業氣象學、雲物理學、大氣擴散、大氣化學等方麵都取得了成績。有些成果受到了國家的獎勵,如一九七八年三月,全國科學大會獎勵氣象部門的科研成果共74項;一九八○年十二月,《中國曆史氣候變遷規律的研究》之一、三、八部分獲得國家科委“自然科學”四等獎;一九八一年,獲得國家科委和國家農委頒發的科技成果推廣獎20項。此外,在中央氣象局建立科研成果獎勵製度後,一九八○年獲獎的有21項,一九八一年有14項,一九八二年有10項。
七十年代以來,在探測技術和裝備的研究方麵,開展了衛星氣象和天氣雷達的研究,配合工業部門研製成功了5厘米、10厘米天氣雷達,從而增強了對暴雨、台風、冰雹、雷暴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
二、氣象科學研究的機構和隊伍
全國解放時,舊中國遺留下一個氣象研究所,科研人員寥寥無幾。一九五○年以後,才開始逐年補充大學畢業生,擴大了機構和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