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語
人體內部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許多微小而不易覺察的生理活動,哪怕在人靜坐、熟睡之際也不會停止,因為這是人體最基本的生命特征。
人體和外界環境物質的交換及其轉變過程叫做新陳代謝,是人體自我更新的過程,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能量的代謝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活動,一旦這種活動停止,生命也就不再存在了。
健康指南
從外界攝取的營養物質經過複雜的變化,成為人體的組成部分,並貯存能量,體內機械能、化學能、熱能、電能等各種能量的產生、轉化和利用,叫做能量代謝。這些代謝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引起相應的病態或死亡。這是同化作用,即合成代謝。人體將組成自身的物質進行分解,釋放出能量及排出廢物的過程叫做異化作用,即分解代謝。物質代謝的過程必然伴隨能量代謝,各種物質在體內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過程叫做物質代謝。
要使體內環境平衡,機體的生理功能必須進行不斷地調節,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神經調節。神經調節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礎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基本環節。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應器是產生反應的器官,中樞在腦和脊髓中,傳入和傳出神經是將中樞與感受器的效應器聯係起來的通路;二是體液調節。體液調節是指某些細胞產生某些特殊的化學物質,借助於血液循環的運輸,到達全身各個器官組織或某一器官組織,從而引起這一組織器官的某些特殊的反應。許多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各種激素,就是借體液循環的通路對機體的功能進行調節,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神經調節的特點是比較迅速而精確,體液調節的特點是比較緩慢、持久而彌散,兩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調節更趨於完善。人體要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和體內環境平衡,就必須有必要的營養供給人體活動的需要。因此,在當今社會,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於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於健康的必需條件當前普遍認為有精神、營養、運動、醫療機構四個方麵,其中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
對於營養的認識,實在應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才行。就個人而言,人體所需的營養分為兩大類,即有機營養和無機營養。有機營養是提供人體能量的營養,如碳水化合物、脂肪、水等營養,食物營養絕大部分是有機營養。無機營養主要是指Ca2+、Fe2+、Zn2+等常見微量元素,能調節器官細胞功能,催化人體生化反應,日常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無機礦物質營養。如果這些營養物質缺乏,則造成人體的營養不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因為長期食物中的營養不足而造成營養不良,這將會給人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帶來很大的影響。
醫學上把營養不良分為兩大類,即營養素攝入不足和營養結構失衡。營養結構失衡同樣可以導致亞健康狀態和相應的營養缺乏病症。經濟不發達地區常見的營養不良多是因為長期食物中的營養不足,靠消耗體內的脂肪以維持每日所需的能量,身體逐漸消瘦,皮下脂肪減少甚至消失,嚴重者可有營養不良性水腫。這種營養不良,除以上宏量營養素缺乏外,同時還常伴有多種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在經濟發達地區,常見的營養不良主要表現為營養素結構失衡。
總之,營養不到位,人體器官功能和細胞活力下降,有機營養吸收也不良,如此惡性循環,體質日益下降,營養吸收更差,將給身體帶來更大的危害。從補充營養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將食物合理的搭配,實現營養成分的互補,滿足人體的需要,提高人體器官細胞的功能,激活各種生物活性酶,促進內分泌,提高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能力,實現人體吸收營養的良性循環,才能從根本上增強體質,抵禦疾病,延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