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分封(上)(1 / 2)

“門下:

昔宗周煌煌、威名遠揚;功臣昭昭,分封四方。唐國公、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李淵,著晉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太原留守,食邑萬戶,實封千戶;左驍衛大將軍、關內討捕大使屈突通,著晉藍田縣公、右光祿大夫、大興留守,食邑五千,實封六百戶;蒲山郡公、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李密,徙琅琊郡公,晉左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徐州刺史,食邑八千,實封七百戶;右備身府果毅郎將、通議大夫楊霖,著晉華陰侯、右光祿大夫、右備身府大將軍、東都留守,食邑二千,實封一百戶;虎賁郎將羅藝,著晉金紫光祿大夫、左屯衛大將軍、冀州刺史;羅縣縣令蕭銑,著晉銀青光祿大夫、右屯衛大將軍、梁州刺史。

國有義民,蕩平流寇,明德有獻,功在社稷,益顯臣節。宜拔韋城翟讓安丘縣公、右光祿大夫、右翊衛大將軍、青州刺史,食邑五千,實封六百戶;宜拔漳南竇建德臨邑侯、金紫光祿大夫、左翊衛大將軍、兗州刺史,食邑二千,實封三百戶;宜拔章丘杜伏威銀青光祿大夫、右監門府大將軍、荊州刺史;宜拔鄱陽林士弘正議大夫、左監門將軍、豫章太守;宜拔武康沈法興通議大夫、左備身府將軍、吳郡太守;宜拔丞縣李子通朝請大夫、虎牙郎將、東海太守。

餘如故!”

隨著王纏用他那又尖又利的公鴨嗓宣讀聖旨完畢,除了一部分被點到名字、並大肆封賞的早就心中有數以外,蘆棚中的大部分人都傻了眼。

這大半個天下的造反派不辭千辛萬苦的跑到酸棗來紮堆聚會,不是為了喝酒吃肉,更不是為了恭祝偉大的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的,相反倒是來陰謀瓜分皇帝陛下的偌大家產的,甚至還要欺負他的老婆、搶奪他的閨女!以眾人想來,雖然皇帝已經沒本事怒而興兵、親手把這些混賬王八蛋千刀萬剮了,即便如此您老人家站到江都行宮的房頂上喝天斥地的罵罵街,大家勉為其難的也得給個麵子,認可皇帝陛下還是很有種的。

可惜的是,這位皇帝陛下跟個沒事人似的不但派來了代表興致勃勃的觀摩一幫亂臣賊子瓜分他的江山、欺負他的老婆孩子,還不甘寂寞竄出來想要發表一下意見,這就有點讓看不過眼了。而更加過分的是,您老人家要是想體驗一下當著這幫子大反賊的麵破口大罵、痛快痛快嘴皮子的樂趣,或是扮扮悲情、吐吐苦水,跟大家講述一下這個皇帝當得有多命苦什麼的,雖然還是沒啥卵用,但是八成也不會有人跟他一般見識--主要是還沒到跟他一般見識的時候。可誰也沒想到的是,人家一不罵街二不訴苦,上來就跟不要錢似的大肆批發大隋朝的高官厚祿,而且批發的對象居然是這幫本應跟他有不共戴天之恨的反賊!

這是個什麼套路?

皇帝玩的什麼花樣搞不清楚不要緊,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封賞了啥,而比封賞了啥更重要的是封賞了誰!

這道聖旨一開頭就恬不知恥的拿一千五六百千年的大周朝說事,並以此為遮羞布,稍有點文化水平的聽了都得把去歲的年夜飯吐出來--人家大周是封邦建國,你大隋呢?隻要不傻都知道那可是如假包換的中央集權。尤其是當今皇帝楊廣,別說分封了,為絕後患連自己的親兄弟都殺了個精光。現在別說集權了,大隋的江山社稷即將土崩瓦解,他老人家倒想起拿分封說事了,這都是啥人啊!

愛啥人就啥人吧,還是先看他都封了誰。

李淵,如今的河東之主,有麾下二十萬精兵打底,早就不是他表兄楊廣跟捏麵團似的隨意揉搓的“李婆婆”了,所以必須得封賞。不過李淵已經貴為唐國公,再加爵就是王了,但是皇帝顯然還沒想修改“異姓不得稱王”的鐵律,所以光祿大夫、檢校司徒之流的封賞隻能算是個虛名,食邑萬戶實封千戶算是給他漲了工資,真正值錢卻是那個不怎麼起眼的太原留守。

留守,始於東漢,和帝因南巡祠園,故命太尉張禹留守京師,此後形成慣例。皇帝出巡或親征時指定皇室成員或心腹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稱“京城留守”。與此同時如朝廷設陪京和行都時,亦常設“留守”,以地方行政長官兼任,總理軍民、錢穀、守衛事務。比如當今皇帝楊廣東征或數次巡遊江都時,曾任命他的兩個孫兒代王楊侑和越王楊侗分別擔任兩京留守,而且這兩個小屁孩子的職權並不局限於京師和東都,而是整個關中和河南諸郡的軍政要務一把抓。太原也是大隋行都之一,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實際代表著大隋官方默認了李淵作為河東之主這個事實!相應的,屈突通的大興留守(隋稱長安為大興--作者注)、楊霖的東都留守也是同樣的意思,即皇帝隱晦的認可了他們裂土的行為,以分封的方式免除了他們的謀逆之罪,也意味著他們作為一方諸侯的身份從此合理合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