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作者:

“兩會”微博求上牆

“微博”一詞自2010年以來在中國火的一塌糊塗。

“微博上牆”始於去年中國互聯網大會,確切的說是2010年8月18日被微博民們發明並且“博”熱的概念,不到一年,“上牆”和“求上牆”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網絡流行語。

所謂“上牆”,是指網友發送的互聯網大會的微博內容,其中有價值或有趣的內容被傳送至互聯網大會主席台兩側的騰訊微博屏幕上予以公眾展示。由於大量網友通過微博發信息,導致大多數信息不能顯示,因此產生了“上牆”願望,於是“求上牆”也成了此次大會最熱門的詞。通過“上牆”,網友可以對嘉賓的演講進行犀利評論、對現場趣味現象予以實時捕捉。

當某位嘉賓演講噦嗦並超時,博友就把“您已超時,請珍惜我們的時間和您的聲譽”的微博發上屏幕,台下的觀眾席頓時一陣躁動,嘉賓知道情況不妙,馬上腳底抹油……當想要索取某位嘉賓演講所用的PPT時,博友就把“非常精彩,懇請某某老板把PPT共享出來”的微博發上屏幕,順便配上這位嘉賓英姿颯爽的照片,聰明的嘉賓秘書立刻發送微博上屏幕:“需要某老板PPT的博友,請把郵箱發到[email protected],今晚就發給你”。

這次互聯網大會不僅僅是創造了一個“微博上牆”的新詞,更重要的是對大型會議互動形式的一個創新。

今年“兩會”微博是場內的風景,也是場外的風景。微代表、微記者,還有鋪天蓋地的微粉絲、微評論員……有“又微又博”的,有“微而不博”的,筆者隻是看風景的。這道風景裏最豔麗的色彩是“兩會”代表、委員,襯托他們的是媒體人。

每年“兩會”都有近3000名中外記者參加報道。國家重點新聞網站和幾大門戶網站都卯足了勁兒,試圖以其更為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兩會”風采。而如今論傳播速度,微博最快,因此這些網站誰都不可以忽略它,如:新華網“新華說客-兩會微博”、人民網“2011微博兩會”,就連外國媒體的中文網也不放過這一塊陣地,跑到新浪微博摘取“兩會”代表的語錄。最多140字的新聞,看似“微”,但對“兩會”媒體來講實質在“博”,而且“博”得非常辛苦。

筆者也采訪過“兩會”,深知其中的艱辛。文字記者起早貪黑,經常看到他們抱著筆記本席地而坐,眼睛都睜不開了,手還不停地在鍵盤上敲字兒;攝影記者長槍短炮掛滿全身,肩上還扛著大梯子。

“兩會”記者習慣聚集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堵代表、委員,當一個重要人物出現時,大家一擁而上,裏三層外三層,最辛苦的要數攝影記者,踮起腳跟,高高地舉著大家夥,累得滿頭大汗,時間長了眼看著他們快撐不住了,可他們毫不鬆懈,寧願讓自己的臉變形,嘴扯歪,也要強忍著不讓機器晃動,以便保證攝影作品的質量。即使如此勤奮、敬業,也未必能挖到真金。

筆者在想,我們的“兩會”新聞管理部門在未來的“兩會”中能否采用互聯網大會的形式,在人民大會堂的小型會議廳和政協分組討論會議廳設一些大屏幕,讓記者和代表、委員的微博上牆,使記者的問和代表、委員的答能夠對號入座,這樣微代表和微記者才能有實質性的互動,免得想說話的代表、委員找不到真正的傾聽者,而想采訪某一個領域或專題的記者找不到真正可以對話的代表、委員。

政協委員詹國樞有一條微博講的頗有道理:“《知識不再是力量》:主持節目,有一感悟:網絡時代,知識已不那麼重要。因為,很多知識,網上全有,不必再去挑燈夜讀,學富五車。如今最重要不是有多少知識,而是‘尋找,選擇,處理,發布’知識的能力。即,要能夠尋找到知識在哪裏,能夠正確地選擇和處理知識,最終發布知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微博議政之我見

當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快,不斷湧現的新詞新語迅速而忠實地記錄了這些變化。據統計,現代漢語中每年要出現1000個左右的新詞新語。時值“兩會”召開,“微博議政”成為新詞新語的浩瀚波濤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它又如鏡子一般,將民眾政治生活的變化真實而透明地折射。

不知怎麼,“微博議政”之“微”,總讓我想起一個成語:微言大義。詞典裏這樣解釋“微言大義”:含蓄微妙的語言中包含精深切要的義理。首倡“微言大義”的是孔子,他的一部《論語》借微小簡短之言,微妙地揭示為政之理,含蓄地指謫時政之弊。這之中,有孔子的無奈:大義隻能借“微言”來含蓄表達的無奈。看“微博議政”,我亦有同樣淒愴的感觸。如果“議政”要靠“微博”才得以最全最好地開展,不僅僅折射出我國議政渠道的狹窄,也反映了民聲長久壓抑之下無處表達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