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生有兩個看似遙望不可及的夙願。一個是駕駛飛機翱翔藍天,一個是當作家發表長篇小說。隨著這本書的出版,這兩個夙願終於都實現了。此時此刻,特別希望別人也能和自己分享充盈在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直到成功的這一天,我才領悟到,其實這本書把這兩個夙願糅在了一起,沒有我的飛行職業,就不會有這本處女作的誕生。
能夠駕駛戰鷹在藍天上舞蹈,是我少年時期做夢都不敢想的事,飛行員,尤其是戰鬥機飛行員,在我心目中那就是神。少年時期,仰望用雪白的尾跡在湛藍色的天幕上作畫的銀鷹,我心馳神往,真的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也會像心中的神那樣在藍天上翱翔。
能夠發表長篇小說,讓很多讀者去讀自己講的故事,同樣也是我學生時期覺得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作家們是我崇拜的偶像。我曾認為,這輩子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而已,沒有奢望過自己也能發表長篇小說。
後來是自己高中畢業,走出莫力達瓦山區,非常幸運地趕上招收飛行員,竟然也能脫穎而出,當上了飛行學員。那個激動興奮,無以言表啊!真的跟做夢一樣。在航空學校,過五關斬六將,闖過了種種考驗,終於順利畢業。再後來,飛行教員、飛行指揮員、飛行訓練管理者就這樣一路走來,這輩子與飛行結下了不解之緣。
飛行員是一群從事極特殊職業的極特殊人群,他們在從事這個職業時,把人類的智慧、意誌力、體能、技能等都發揮到了極致。他們隻要還在飛行,就始終都是在極度高壓的狀態下工作和生活的,因為這是一個極高風險的職業。在飛行過程中,一旦飛機出現故障,不像汽車在地麵那樣可以靠邊停下來排除故障。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飛行員必須要想方設法去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飛行員也是人,是人都可能會有判斷失誤犯錯誤的時候,但飛行是不允許有任何失誤的,因為一旦濕了鞋就沒有再去把濕的鞋脫下來晾幹的機會。
幾十年的飛行生涯,讓我耳聞目睹了許多飛行員的感人至深、驚險刺激、可歌可泣的故事。當新認識的朋友知道我是飛行員的時候,往往會發自肺腑地流露出尊敬和羨慕甚至崇拜之意,但我和同行們往往覺得沒什麼,認為自己也是一個職業人,是靠飛行吃飯的,沒什麼大驚小怪的。雖然行業內甚至身邊隔三差五會發生很慘烈的事故,但是飛行員這個職業特點造成了一種現象,剛開始經曆第一次事故時心靈上可能會感到衝擊很大,經曆次數多了以後這種衝擊就會逐漸弱化。他們普遍認為人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遇到再大的困難和挫折,睡一覺起來生活依然美好,陽光依然燦爛,他們依然需要駕機升空。由於職業和工作的關係,我接觸過很多國內外的飛行員,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性格非常開朗樂觀、熱愛生活並充滿了激情。
當自己因為達到了最高飛行年限而不得不告別藍天後,回憶自己經曆過的飛行生活,那一幕幕讓人刻骨銘心的故事,那些因為種種原因在飛行道路上不得不中途退出的同行,那些因為種種原因陸陸續續在飛行中犧牲的同學、戰友、同事,我往往無法讓自己平靜下來。我時常冒出想把發生在身邊飛行員的故事用文字展現給大家的念頭,但是對自己沒有那麼自信。認為長篇小說對自己來講,應該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認真的長期的耐心的準備,即使要寫,也需要漫長的循序漸進的由短篇、中篇到長篇小說的這麼一個過程。
若幹年前,自己有幸到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執行援外任務。這是我第一次到非洲,熱情友好純樸大方的納米比亞人、獨特而多彩的風土人情、瑰美的自然風景、數也數不清的野生動物、緊張刺激豐富多彩神秘浪漫的飛行生活、納米比亞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都強烈地衝擊和震撼著我的感官和心靈,我時常有把這些寫下來的衝動,但由於飛行任務重,業餘時間被大量的教學和專業英語的自學所占用,無法動筆。當納米比亞每年一次的雨季來臨時,機會終於來了。外麵晝夜在下雨,無法飛行,緊張充實的飛行教學生活戛然而止,自己便萌生了利用這個機會寫一篇以納米比亞為背景描寫飛行教學故事的想法。就這樣,利用三個多月雨季的時間,完成了這篇小說的構思、擬提綱、寫初稿。到完稿那一天,望著二十多萬字的初稿,驚喜之餘,竟然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希望通過這本書,為獻身飛行事業的中外飛行員們做點什麼,為中國和納米比亞的友誼做點什麼,同時也圓自己的出書夢。
借此機會,發自肺腑地感謝在這本書的寫作和出版過程中幫助過我的朋友們!發自肺腑地祝福那些曾與我朝夕相處的納米比亞學員和朋友們!
作 者
2013年11月10日於中國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