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學家們來說,月球當然也是一個充滿夢幻的世界。科學家們推測,月球不僅是開啟地球以及眾多宇宙之謎大門的鑰匙,也是開啟太陽係起源之謎大門的鑰匙。那些待解之謎在人類登上月球之前就存在了不知多少歲月,直到今天,我們對月球的認識在天文學上仍無明顯的進展,反而使科學家們陷入更深的困惑之中。的確,比起實施“阿波羅計劃”之前——無論是月球的起源及其自然環境,還是其構成——縱橫交織在科學家麵前的謎團,像難理的亂麻,現在更是頭緒紛繁。但是,如果再結合UFO學的研究,結合考古學的研究,實行多學科聯合攻關,相信月球之謎不久必將真相大白。總的來說,月球是被“操縱著”進入地球軌道的結論則更有說服力。如果再與碰撞說聯係,能否可以想象月球當初被操縱進入月球軌道時不慎與地球擦邊而過,最後才調整到現在這種軌道上。如果這樣後假說都有一定道理了。真相如何?還需再探,還需拿到更多的證據。
月球起源新說
包括“分裂說”、“俘獲說”和“同源說”在內,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至少也有好幾十種。盡管如此,科學家們仍然希望有更能說明問題的新假說提出來,因為像月球起源那樣複雜的問題,牽涉到許多學科和很多方麵,而新的假說可以作為我們研究問題的新的出發點,往往會給我們新的啟示和新的線索,使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更加全麵。
有關月球起源的一種新假說的主要特點是這樣的:
月球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一顆小行星,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它不僅走向地球,而且與地球相撞。被撞“飛”的地球物質脫離地球,最後凝聚成為月球。在這次史無前例的猛烈撞擊之前,組成地球的大部分鐵和重元素,早已經沉落到地層的深處乃至核心,因此那些被撞“飛”的物質,主要是比較輕的元素。對地球來說,這次撞擊帶來的是地球的赤道被一下子撞“彎”了。而那些被撞出來的物質卻仍然是在原先的位置上。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月球不是在地球赤道平麵內繞地球轉的緣故。
要解決月球究竟是從哪裏來的這麼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看來還需要做大量的探討和研究工作,不大可能在比較短的時期內獲得比較徹底的解決。
月亮不是“獨生女”
有詞日:“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毛澤東詞)“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詩)遠在38萬千米之外的“嫦娥”在太空中,孤孤單單顯得十分落寞。
為什麼地球不像木星、土星那樣有龐大的衛星係統?即使比不上巨行星,可為什麼還比不上比它小得多的火星?火星尚且有兩顆衛星呢!
一些科學家也為此“不平”。他們認為,地球當初可能有過許多衛星。主張“俘獲稅”的阿爾文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在地球抓獲月球之前,月球自己也是“兒子成群”,有十來顆較小的衛星在周圍繞轉,可是當月球被地球俘虜之後,它在繞地球運動的過程中對這些原來的小衛星進行了“掃蕩”,把它們一個個鯨吞殆盡。這些小衛星落人月球之內,變成一個個至今尚在的“月瘤”。
阿爾文的觀點是否正確,目前很難下結論,因為7億年前的地球及地球的天空狀況,是不易找到觀測依據的。何況,阿爾文提出的“俘獲說”,本身還有待於繼續論證呢。
20世紀80年代,英國天文學家瓊斯·朗庫恩舊話重敘,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在數十億年前,地球雖然隻有月球一顆衛星,但月球本身並不孤單寂寞,因為它自己也有“子女”,大約有十來顆繞月球旋轉的小天體。對於這種衛星的衛星,天文學家們還沒有適當的名稱來稱呼它,所以這兒姑且稱之為“小衛星”。朗庫恩認為,這些“小衛星”的直徑在30千米以上,但由於它們的軌道並不穩定,所以在距今42~38億年間,一個個墜落到月麵上,形成了一個個月海。小衛星的隕落使月球搖晃起來,當它再回到平衡狀態時,自轉軸就會有一定的變化。有趣的是,他的這種觀點,從登月者取回的月岩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證實。
其實我們隻要把“月亮”的概念稍稍擴大,不限定一定要是“冰清玉潔”的月輪這個球形的天體,那地球確實不止一顆衛星,而是有三個。其中另兩個“月亮”不易見到,因為它們不過是兩大團氣體。它們與“脫羅央小行星”一樣,與月球、地球構成了兩個等邊三角形:一個在月球前60°,一個在月球後60°,都處於“平動點”上。
這兩個氣體衛星是波蘭天文學家科爾傑列夫斯基在1956年發現的。因為它們十分稀薄,所以隻有到高山上,在大氣相當透明的情況下,才可見到兩塊朦朧的、微微發光的光斑,角直徑不過幾度。由於不易觀測,所以,至今人們對它們的了解很少,連質量也沒有測出呢!
這兩個“氣體月亮”以後會不會如幾十億年前的行星、衛星演化那樣,慢慢收縮、凝聚成真正的小月球呢?從目前的條件看來,基本上沒有這種可能了,因為當年促進行星、衛星形成的條件早已不複存在,至少那些用來形成星體的“原材料”已經寥寥無幾,再也凝聚不起來了。這真像當初幾百萬年之前,猿類會逐漸演化為人,但今天的猩猩卻永遠不會再脫離動物界,其間的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