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恐龍解秘(1)(1 / 3)

恐龍的祖先

恐龍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因此它們的祖先隻能生活在二疊紀或三疊紀早期。具有雙孔類型頭骨的一種動物是稱作“槽齒類”的小動物,叫楊氏鱷,它是從南非二疊紀晚期的地層裏發現的,樣子有點像現代的蜥蜴。它的瘦長的身子,細弱的四肢,是一種肉食性動物。頭骨構造輕巧而不特化,有兩個顳顬孔,此外還保存著很多原始的特征:如有耳凹,耳凹一般是兩棲動物的特征;牙齒不僅長在顎的邊緣,而且還長在顎骨上;同時還保存有鬆果體。很可能中生代以後繁殖起來的各式各樣的雙孔類爬行動物都是從這類小動物分化出來的。

在我們追溯槽齒類的進化路途時,有意思的是在三疊紀早期的地層中找到了一種動物,它被命名為“尤派克鱷”。它大約有1米長,背上有兩行甲板,假如把楊氏鱷的頭骨放大、加高,那麼,它們兩個頭骨是很相似的,隻是尤派克鱷多了一個眼前孔。當然尤派克鱷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它的頭上鬆果體已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認為可能是晚二疊紀的楊氏鱷進化到三疊紀的尤派克鱷。

尤派克鱷也是一種槽齒類(它的牙齒在齒槽中,故名),腰帶上的三塊骨頭已經具有三射型,前肢短而後肢長。可能有這樣一些小動物,在它們追捕食物的時候,常常將前肢抬起而用後肢奔跑,經過這樣長期的適應變化,後肢變得長而有力,成為主要的運動器官,前肢相應地退化成輔助性的運動器官。這樣必然引起全身結構的變化,身體升起,支點轉移到臀部,重量壓在腰帶上,腰帶變得堅強,彼此愈合得很堅固,因此也就需要一個長長的尾巴來起平衡作用,使後肢直立起來。這樣,無疑改變了原來雙孔類動物的身體結構。恐龍的早期類型恰好是一個改造了的槽齒類,所以有人推測恐龍可能是由槽齒類進化來的。

一位恐龍學者曾大膽地推測恐龍祖先的模樣:一種雙足行走的小動物,體長約1.5—2米,用短前肢抓東西或爬行,身材矮小;用後肢支撐身體和運動,足踝有接點,臀部有開孔。1988年,這種類型的動物在南美的阿根廷被找到(黑瑞龍)。

動物的生存狀態之謎

神秘的恐龍

早在2億年前的中生代,恐龍曾是地球的主宰。但到了6500萬年前,數量眾多的恐龍突然在地球上滅絕了。個中緣由,是千百年來人們關注的懸念之說……

恐龍到底有沒有

1822年的一天,英國古生物學家基德恩·曼特爾博士的夫人在蘇克斯州的采石場采集化石。她在白堊紀前期(約一億年前)的地層中,找到了幾顆某種動物的奇怪的牙齒。曼特爾夫人弄不清這是什麼動物的牙齒,就把它拿回家給曼特爾博士看,但博士也看不出這是什麼動物的牙齒。於是他就請他的朋友、地質學家萊爾勳爵看。萊爾是當時英國著名的學者。可是他也看不出門道來。於是萊爾勳爵轉請法國著名的解剖學家喬爾·居維葉男爵對標本作一次鑒定。居維葉仔細檢查了這些牙齒,說可能是犀牛一類動物的牙齒。但是,曼特爾對這一回答感到不滿意。因為他自己本身就十分熟悉動物的牙齒,認為這根本不是犀牛類的牙齒。為了尋找答案,他來到發現牙齒化石的采石場,在那裏又找到了幾塊骨頭。他又把骨頭寄給了居維葉,居維葉推測,這些化石可能是河馬。曼特爾對於這一回答仍不能滿意,於是他自己進行了專心致誌的研究,最後得出結論:這種動物屬於新類型的大型爬行類,具有與現今的鬣蜥的牙相類似的牙齒。因此,他給這種動物取名叫禽龍。

後來科學家們又采集到了很多類似這樣的化石。根據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認為在中生代,地球上曾經生活著一種陸棲的大型爬行類動物。1842年英國學者理查德·歐文命名這類動物為“恐龍”,希臘語寫作deinossauros,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在中生代,地球曾是恐龍主宰的世界。那時的地球上,無論是平原、森林還是沼澤,到處都可以看到恐龍的身影。它們在地球上一共生存了大約一億三千多萬年,恐龍的種類繁多,有躍龍、霸王龍、鴕鳥龍、板龍、雷龍、梁龍、彎龍、禽龍、鴨嘴龍、劍龍、甲龍、鸚鵡嘴龍、原角龍、三角龍,隙龍等等,這些龍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雷龍的軀體大得令人吃驚,如果僅以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而論,那麼遠自幾億年前直至現在,還沒有發現比雷龍更大的動物。據說雷龍從鼻尖到尾巴梢兒的長度達到20~25米,整個身軀的重量至少有30噸,它的腿像大柱子那麼粗,但比較短,以便支撐它那巨大的身軀。又如劍龍,周身長著奇妙的銳甲。在從脊背的正中最高處稍微向下一點的位置上,長著一連串的直立的三角形骨板,平行且交錯地排列成兩行。在尾巴的末梢伸出四根大尖刺,這骨刺多半是驅趕其他恐龍用的,以免它們靠得太近。脊背上的兩排三角形骨板究竟是作什麼用的呢?是為了傈護脊背還是為了嚇唬敵人?或者把骨板弄得嘩啦嘩啦地響,告訴同伴敵人來了呢?現在已不得而知。最凶猛的是霸王龍,它具有可怕的威力,據說就連現在的獅子和熊恐怕也敵不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