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神奇奧妙的陸地
1.久遠的中國神話傳說——盤古開天辟地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分開,人類也沒有出現,宇宙就像是一個雞蛋一樣,混沌一團,到處充滿著黑暗。
當時,有一位叫做盤古的巨人在這片混沌中足足酣睡了數萬年。
突然有一天,盤古醒來,他發現周圍一團黑暗,感到非常壓抑,於是用手中的大斧向黑暗劈去。一聲巨響之後,“雞蛋”破碎了,同時盤古周圍的混沌黑暗也被攪動了。
然後,其中又輕又清的東西慢慢上升並漸漸散開,變成了藍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濁的東西慢慢地下降,變成了腳下的土地。此時此刻,盤古站在這天地之間顯得非常高興。
但是他很怕天地再次合攏還變成以前的樣子,因此,他就用手撐著青天,雙腳踏著大地,讓自己的身體每天長高一丈,天地也隨著他的身體每天增高一丈。這樣又過了十萬八千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
盤古憑借著自己的神力終於把天地開辟出來,可是他自己也累死了。
盤古臨死前,嘴裏呼出的氣流變成了天上飄動的雲彩;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夜晚天空中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身體裏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筋脈變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肌肉變成了肥沃的農田,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潤滑的雨露。
相傳,盤古的精靈魂魄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人類才成了世界上的萬物之靈。
2.激烈的地球運動——陸地的形成
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表達了人類對自然的某種敬畏的情感。
但是要說陸地的形成,還要從地球的出現說起。
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時,由於地球重力和離心力的共同作用,較重的物質沉向球心,較輕的物質就浮在了地表。這個過程在經曆了很長時間以後,最原始的地殼就形成了。
但是,當時的地殼還是薄薄的一層,非常脆弱。地球內部卻十分熾熱,溫度很高,火山活動頻繁並且異常劇烈。火山噴發產生了大量熔岩物質,這些物質突破地殼的阻攔,湧到了地球表麵。
以後,地球內部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產生了降雨,那些熔岩物質也就隨著降溫,直到冷卻成為了原始地殼的一部分。長期產生的熔岩物質積累在一個或幾個地方,就形成了最早高過海麵的陸地。
此外,原始的地球與現在相比應該有很大的差別。地殼出現時,似乎就不是完整的圓球殼體,而是像碎裂的雞蛋殼一樣,分成了大大小小的板塊。原始地球又是十分不穩定的,地球內部的劇烈運動引發了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和碰撞,並產生了褶皺,於是,山脈的最原始形態就形成了。
地球再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滄海桑田,便造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形態萬千的陸地地貌。
第二節無與倫比的地球
1.橢圓的球體——地球的內部構造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二三百萬年,那它的內部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有人建議: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對直挖通,這樣就可以到達地球的另一端了。
然而,這是很不現實的。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孔也僅為地球半徑的1/500,所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還不是很準確。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從火山噴發出來的物質中了解到地球內部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同時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內部的許多秘密。
地球的形狀呈橢圓形,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兩極半徑約為6356千米。
地表最主要的地形區劃分為陸地和海洋。由大陸、島嶼等組成的陸地,又分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裂穀等地形單元。海洋也分為洋脊、海溝、大洋盆地、島嶼與海山、大陸邊緣等地形單元。
地殼是地球最外麵的一層,一般厚33千米(大陸)或7千米(海洋)。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其間是康拉德麵,在10千米左右。上部地殼隻有大陸有,海洋基本缺失。上部地殼主要為花崗岩層,下部地殼主要為玄武岩層。在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則是地幔,平均厚度為2870千米左右。地幔也分為上下兩層,分界麵在1000千米左右。
在上地幔分布著一個呈部分熔融狀態的軟流圈,其深度在60~400千米之間,人們一般認為這裏是岩漿的發源地,把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統稱為岩石圈。
地球的中心部分為地核,半徑在3473千米左右。地核又可分為外核和內核。根據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測定,外核可能是液態物質,內核則是固態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