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網絡互連的智能化世界,借助動態基礎架,人們可以實現業務和計算機需求及資產的融合,從而創造整合的“智能”資產。這個融合的動態基礎架構必須是一個具有高效率、高擴展能力、高安全性和高適應能力的服務交付模式,可以幫助實現協作,加快創新。動態基礎架構必須具有靈活性,並能夠適應業務的發展。在設計方麵,動態基礎架構是麵向服務類型的,並以快速的響應方式為客戶提供支持。
顯而易見的是動態基礎架構所支持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必然獲勝。因為,在當前動蕩的經濟環境中,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是控製風險和提高利潤的關鍵因素。將業務和IT進行整合後的具備高安全性、高適應性的動態基礎設施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改進服務,並提高靈活性,為企業的發展打下堅固的根基。
四、如何打造智慧的地球
前文我們提到智慧地球所引領的科技革命應該具備的特征。隻有讓科技革命更加富有感知力、互聯互通和智能化,智慧地球才能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了解智慧地球的特征並努力發展智慧地球的特征是人們當前的首要任務。
在以數字化為背景的信息時代,數字地球把遙感技術、地球信息係統和網絡技術與可持續發展等社會需要聯係在一起,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個基礎框架。技術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信息化與我們的學習、工作於生活已經緊密相關。因此,智慧地球逐步形成了其個性化的特征。
(1)工具化(Instrumented)。我們清楚地看到世界正邁向工具化,正如我們上一章所說的,當攝像機、照相機我們隨處可見時,各式各樣的儀器、工具已經充斥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大街小巷。
(2)互聯化(interconnected)。通過係統各個部分的緊密相連而獲得整個價值鏈的集體智能,世界更加具備高度自我調節能力、自我優化能力和高效運作;也就是說世界正在走向互聯化。互聯化也就是意味有越來越多的人接觸網絡,越來越多的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汽車、鐵路、管道、醫療、建築等等,相關的信息呈指數增長。
(3)智能化(intelligent)。伴隨著物聯化、互聯化的普及,各種設備逐漸形成了智能化。在這種智能化的運作係統之下,複雜的問題也可以輕鬆地解決。麵對堆積如山的龐大數據,智能化也可以分析、運作並決策行動,使整個地球更加協調,充滿智慧。
打造智慧地球,就是向著智慧地球的三大特征--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首先是利用傳感器及RFID等感知技術、通信網與互聯網技術、智能運算技術等融為一體,實現以全麵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為特征的,連接物理世界的網絡,也就是初步實現我們的物聯化。
再就是要解決當今時代數據爆炸、信息孤島等問題。我們的網絡發展迅猛,但是大量的數據不能夠同時分享,形成了所謂的信息孤島。例如,公安的信息,不可能開放給城管;城管的信息,也不願意給學校使用;又如,交通的信息,交管部門一般不願意開放給市民,而這恰恰是市民出行辦事最需要的。因此,打破各種部分的界限,即突破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孤島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同時,智慧地球將會更加數字化、互聯化。
五、“智慧地球”發展思路
智慧地球帶來的龐大的數據、信息,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但它也可能會涉及信息安全問題。當務之急是找到更加可靠的係統來更好地處理問題,提升戰略層麵是快速解決問題的“號令”。
應從戰略層麵,高度重視“智慧地球”對我國信息產業和信息安全的影響。首先,“智慧地球”將有可能引導我國信息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聚集,從而影響我國在信息產業的整體布局;其次,“智慧地球”的“更加全麵的互聯互通”,目標是要實現國家層麵乃至全球的基礎設施甚至自然資源的“互聯互通”,這就為某些跨國大公司借助技術手段掌控全球範圍的各種資源提供了便利,這可能給我國信息安全帶來影響,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要進行係統的評估。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刺激經濟增長,並在交通運輸和電力基礎設施、醫療教育條件的改善、環境保護和節能、改善生活質量、技術進步等方麵加大投資成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的首要任務。而我國的這種自身建設的需求,為“智慧地球”落地我國提供了可能性。
“智慧地球”所推崇的“互聯化”+“物聯化”的理念,讓我們更加關注“物聯化”。而“物聯化”+“互聯化”實現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克服了本世紀初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知識經濟所產生的泡沫。“智慧地球”必將促進現代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巨大前景也被人們所廣泛關注。
目前,在信息技術等高等技術領域,我國對外技術依賴度很大,多數產業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跨國公司的手裏。因此,我們應加強在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研發,突破製約我國經濟技術發展的核心技術。隻有真正了解“智慧地球”相關的核心技術,才能從容應對“智慧地球”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影響。因此,“智慧地球”戰略能否掀起一場如當年互聯網革命一樣的革命,振興全球,已被全世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