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魚類概況
1.生活在水中的“家族”
在地球的水生環境裏,生活著各式各樣的魚類。無論是在湖泊、河流的淡水,還是在大海和大洋的鹹水裏,都有魚類活動的身影。
魚,相伴人類走過了5000多年的曆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
它們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來源與觀賞寵物。
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魚類所下的定義是:“這一類(魚類)是由完全無知無覺的東西造出來的。變形之主以為在這一類中給予純潔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為它們是各種罪惡的後代,而存在著不潔之心。於是,變形之主把它們投入水中,使它們通過深厚的汙泥,來呼吸那神妙而純潔的空氣。這就是魚和牡蠣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動物,作為有了莫大的無知之罪而得到的處罰,被遙遠地分離開來了。”
不過,柏拉圖的觀點充滿了神創論的思想。近代科學的發展表明,柏拉圖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現代分類學家給“魚”下的定義是:魚是終生生活在水裏、用鰓呼吸、用鰭遊泳的脊椎動物。此外,人們通過研究還發現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在地球上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
2.體態萬千的魚類
魚類終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適於遊泳的體形和鰭,經曆了漫長的進化之後,魚類在不斷地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多樣的體態特征,主要有以下幾種。
⑴紡錘型
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於在水中遊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魚的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整個身體呈流線型或稍側扁,有利於在水中運動前進時減少阻力,因此這類魚善於遊泳。紡錘形魚類常棲息在水的中、上層,可作長途遷移,如鯉魚、草魚、鯊魚等。
⑵側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整個體型顯得相對扁寬一些。因此,此類魚遊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一些,一般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很少作長途遷移,如鯧魚、蝴蝶魚、鯿魚、胭脂魚、燕魚等。
⑶平扁形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生活在水的底層,如、鰩、鮟鱇和鯰等。
⑷棍棒型
又稱鰻魚型,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整個體形呈棍棒狀。一般來說,棍棒型魚類的遊泳能力較側扁型和平扁型強,適於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如黃鱔、鰻鱺及多種海鰻。
此外,由於適應了某些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一些魚類呈現出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馬、海龍、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但是,不管哪種體型的魚,都可分為頭、軀幹和尾三部分。
眾所周知,沒有頸是魚類的一個特點,另外,魚的頭和軀幹是相互聯結固定不動的,可以說,這些都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的區別。一般而言,魚類頭和軀幹的分界線是鰓蓋的後緣(硬骨魚類)或最後一對鰓裂(軟骨魚類)。而軀幹和尾部則是以肛門後緣或臀鰭的起點為分界線,確切地說,是以體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體為界。
第二節魚類身體學
1.魚類運動的方向盤——鰭
魚類的鰭是遊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運動器官,有尾鰭、胸鰭、腹鰭、脊鰭、臀鰭之分。
通常,魚的鰭由支鰭擔骨和鰭條組成,支鰭擔骨是魚鰭基部的骨塊,鰭條是魚鰭的支持物,一般,每1鰭條是由左右兩條合成,基部附著在支鰭骨上,呈放射狀或並行的多條線狀結構,由鰭的真皮演化而來。
⑴尾鰭
通常,尾鰭左右擺動,能夠推動魚體前進,並決定運動的方向。
如果魚沒有了尾鰭,就不會轉彎了,因此,人們依據外形和尾椎骨末端位置的關係,將尾鰭分為四種類型。
①圓形尾鰭:尾鰭為1葉,尾椎骨一直伸到尾鰭後端,將鰭分成背腹對稱,尾鰭末端呈尖型,一般多見於魚類的胚胎期及仔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