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篆刻概覽(1 / 2)

篆刻藝術淵源

(一)篆刻的含義

篆刻,原指雕刻。《法言》中說“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引申為精心刻意寫文章。《文選·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篆刻為文,三冬靡就。”後約定俗成指鐫刻印章。一般都用篆書,先書後刻,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所以,篆刻就是篆而刻之的意思。先秦至唐,多用金屬和晶玉刻印,也有少量石印,一般由專業印工鐫刻。宋代時,米芾、錢選等書畫家自書印文,再請印工鐫刻。明代起,便於刀刻的印石被大量運用,很多文人士大夫開始致力於篆刻創作,使篆刻由實用發展成一種專門的藝術,產生了許多有成就的篆刻家,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流派,同時印譜和論著也日益增多,成了與書、畫相提並論的具有高度欣賞價值的傳統藝術之一。

篆刻的主要藝術形式是印章。印章,簡稱印,就是圖章,印信。《說文解字》中解釋:“印,執政所持信也。”清段玉裁注雲:“凡有官守者皆曰執政,其所持之節信曰印。”《周禮·地官·掌節》:“貨賄用璽節”注雲:“璽節者,今之印章也。”《漢舊儀補遺》雲:“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銅印鼻鈕,文曰‘印’”。見諸於傳世印文中,最早的有戰國“上師之印”等。

篆刻學,亦稱“印學”,是專門研究篆刻藝術之技法、發展曆史及各種流派藝術理論的學科。

(二)印章發展進程

中國的印章有一個由示信的工具、權力的象征而逐步登上藝術殿堂的發展道路。印章,在其產生和使用的很長一段曆史時期,主要是作為實用品,而且製作印章也不屬於專門的藝術創作。但是,盡管如此,它都表現出巧妙的藝術構思和高超的製作技巧,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精神。

從曆史資料和考古發掘來看,我國早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已經盛行刻字手藝,並已出現了“古璽”這種權力的信物。本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安陽殷墟出土了三顆銅質的璽印,據考古學家考證,認為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印章,其印文分別是“亞禽氏”、“□□子亙”和“瞿甲”。這三顆古璽顯得古拙粗獷,文字安排甚為考究,具有樸素的藝術美,可謂獨具匠心,天趣自然。

西周以後,以青銅質為主的印章大為興起,上麵刻鑄大多為當時使用的“籀書”。“籀書”,一般是指古代書體中的大篆。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戰國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發達,代表私有製的璽印愈加盛行,官印和私印均已出現。官印是官員執政的用印,其用義與現今的公章相似;私印是隨著曆史發展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代表個人憑證的信物。此時的官印雄健奔逸,私印俊秀樸拙,藝術性越來越強。從出土實物來看,這一時期的古璽,印形更趨多樣,有正方形、矩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不規則形。印文則有白文(即陰文),也有朱文(即陽文)。白文印的邊框有“口”字形、“日”字格、“田”字格及圓框加方框、方框加圓框等。除了官印、私印,還有以吉祥語句入印的詞句璽,也有印麵為走獸、魚雁等圖畫的肖形璽。無論是白文印,還是朱文印,其印麵布局大都錯落有致,耐人尋味。如白文官璽“左中軍司馬”,右三字,左兩字,中間隔開,有疏有密,配合自然;白文官璽”都左司馬”,印文大小不一,相互挪讓,參差錯落,具有相當的水平。當今的篆刻家無不從戰國古璽中吸取藝術營養。

秦代是由“籀書”文字演變為“篆書”文字的時期。秦篆一般稱為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出於政治與經濟的需要,命丞相李斯改革文字,把和秦國不相同的文字廢除,把原來秦國筆畫繁複的文字作了些刪減,並增加一些新字,固定了偏旁、部首,使漢字的結構基本定型。同時,出現了專門用於製造璽印的“摹印篆”,以適應方形的印式。秦代印章,風格多樣,古勁蒼秀,較戰國時代又有所發展。傳世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官印、私印均有。印式多為正方形帶田字邊框,也有日字格的長方形印(又稱“半通印”),還有作圓形、橢圓形、橫長方形的。文字多半與秦詔版、權量的文字風格相近,書法挺拔圓潤,精妙秀麗。秦代有一路私人用的小璽,結體疏密相當,巧俏別致,印文甚精,尤為招人喜愛,後人稱之為“秦小印”。

漢代印章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是我國印章發展史上空前輝煌燦爛的時期。漢代印章絕大多數是白文印,邊框逐漸去掉;也有朱文印和朱白相間印。印文的筆畫在秦印文字的基礎上加以屈曲延伸。其文字介乎於小篆和隸書之間,是較為方正的入印文字,後人稱這種文字為繆篆,也有稱其為漢篆的。除了以繆篆入印,還有用鳥蟲篆入印的。其印文以遊魚、鳥頭、蟲首融合文字,作富有圖案性的裝飾,給人以變幻莫測、行雲流水之感。漢印的基本特征是平直方整、工致端正,並在工整中求變化,或平實,或渾穆,或方剛,或峭拔,或圓轉,或盤曲,風格和手法各不相同,極富欣賞趣味。另外,漢印中還有一方印章中有多個印麵的多麵印,印文各不相同。漢印以銅印和玉印居多。玉印是用玉鑿成的;銅印有鑄的,也有鑿的。鑿印多用於將軍印,因急於任命軍中官職而不能從容製作,刀痕明顯,故稱“急就章”。無論是銅印還是玉印,無論是鑿的還是鑄的,都具備漢印那大方渾厚、外樸內巧的特質,行家對漢印概括為:方中寓圓而剛柔相濟,粗細相同而疏密得當,拙中寓巧而自然舒展,增減筆畫而不脫六義,挪讓屈伸而巧拙天成,輕重疏密而虛實呼應,朱白相間而增添新趣,其風味平淡、醇醪,久而不失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