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儒家往事(2 / 2)

於是九州之上,傳承綿長的儒家就是這樣誕生!

現存於九州的百家道統滿打滿算也就是儒、墨、道、法、縱橫、陰陽、兵、農、醫九家,再也不複國戰之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浩瀚氣象,可就是這殘存的九家,也是生生的撐起了諸子百家的輝煌稱號!

其中的儒家就是功不可沒!

大秦有兩彎大湖,湖中也就是囊括了芸芸眾生。一彎在朝,就是那高高在上的廟堂,一彎在野,就是深不可測的江湖!而在這廟堂和江湖之中,各自都是有一座占據半數江山的林子。

江湖有劍林,劍林生生占據了江湖的半壁江山,所以在江湖之中最是常見的就是耍劍的豪俠,就連捅破舊江湖的孫雍,不也是大大剌剌持著一把劍?

而廟堂之上則是有儒林,同樣也是占據了廟堂半壁江山,大秦定朝之初,始皇政將有功的開國武臣封劃到各處州郡。武臣打天下,文人就是治天下。國戰之時,七國之民都是流離失所,溫飽尚是不能解決,這種情況之下,揮刀舔血的豪客常見,又是哪來讀書人?

這就是亂世不讀書!

於是始皇也就是費勁心思搜尋有治國安邦之才的文人,在整個九州搜尋,成效甚微,於是始皇也就是將目光瞄準了就是在國戰之時依舊是招收門徒加以教誨的諸子百家。

墨家弟子一門心思琢磨機關秘術,道家弟子則是清靜無為,縱橫陰陽兩家神龍見首不見尾,同時也是研究玄之又玄的方術,兵家說罷了就是掌兵的武人,農家醫家更是不需多說。始皇看來看去,能夠治國安邦的,也就是儒家和法家!

於是成群的儒家弟子就是入主安京朝堂!儒家的儒聖讀書,本就是懷著修身治國平天下高尚理念,更有大儒,口含灼灼之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靈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立德,立功,立言。這就是聖人氣象,也就是儒家聖人!

所以這樣的儒家弟子入主朝堂之後,都是有著儒生特有的堅毅品質,柔中帶鋼。又是具有不凡的才幹,很快就是在朝堂之上站穩了腳跟,同時這麼多胸中飽含錦繡的儒生,也是將堪稱殘破的江山調理的日漸壯闊。

而同時跟著儒家進入安京朝堂的法家弟子,在安京卻是沒有混的這麼好,法家弟子雖說也是心中有溝壑,才情無雙。但是法家所學,重刑律,難免也就是不近人情,在天下剛定的年代,又怎麼能用重典?

所以當時的神州,儒家風頭無匹,安京之上的官員,儒家弟子占半數!再加上遍布九州的儒家散生,當時的儒家,強盛至極!

所以就有江湖劍林,廟堂儒林這樣的說法。

盛極必衰,這是天地之間不變的至理。儒家弟子充斥著整個安京朝堂,大多數儒家弟子不知怎麼就養成了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子,又是嫉惡如仇,眼睛裏容不得一點沙子,三天兩頭就是上演青衣怒斥帝王的戲碼。

終於贏氏帝王大怒!君王一怒就是伏屍百萬。於是整個儒家就是遭受了滅頂之災!

焚書坑儒!

整個安京,所有的儒生都是被抓起,在安京城郊就是挖了一個大坑,於是這些於國於民有大功,心懷蒼生錦繡的儒生,就是被生生的坑殺至死!數不盡的儒家典籍,珍貴無匹,都是沒野蠻的焚燒幹淨!

於是安京之上也就慢慢開始有法家弟子當道,儒家是遭受滅頂之災,偏安一隅,龜縮在梁州,就是艱難的殘存!

到了儒聖子良這一代,儒家也是在漫長歲月之中稍稍恢複元氣嗎,但還是有豪強勢力眼紅儒家所待的的九州龍脈位置,聯合起來,盤踞在儒家山門之前。

於是就有儒家子良一劍光寒秦九州,方寸生花劍道,硬生生的在學宮之外無端生出一片花海!從此儒家,就是有著天下第二坐鎮,門生散儒遍布九州,呈現中興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