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健康與腳密切關聯。有道是: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腳對人體的養生保健作用,很早就引起古人的重視和研究。足浴更以其簡便靈驗的特點,盛行千載而不衰。《瑣碎錄》中稱:“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文壇巨匠蘇東坡、陸遊等留有“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複聞鍾鼓”,“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的詩句。貴為“天子”的乾隆皇帝,也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的養生之道。

保健原理

中醫認為,人體五髒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60多個穴位。經常用熱水浴腳,能刺激足部穴位,促進血脈運行,調理髒腑,舒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邪的目的。我國民間歌謠雲:“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是頗有道理的。

選擇適當的藥物,水煎後兌入溫水、置於腳盆中,藥水應能淹沒足踝部,溫度以能耐受為宜(冷後可加熱或兌入溫水),每次洗浴15~30分鍾,當覺得身上有微熱感,額上有汗時即可。通過水的溫熱作用、機械作用、化學作用,同時借助藥物蒸氣和藥液熏洗的治療作用,疏通腠理、散風除濕、透達筋骨、理氣和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的原理,足上60多個穴位與五髒六腑有密切聯係,足浴就如同艾灸一樣刺激這些穴位。足浴時毛孔開放,血液循環加強,有利於藥物的吸收,發揮治療效能,起到促進氣血運行、暢通經絡的作用,使局部乃至全身症狀減輕或消失。

經絡是人體溝通上下內外表裏的一個獨特係統,外與皮膚肌腠相連,內與五髒六腑相接。足浴時通過穴位刺激和經絡傳導作用,可使藥物發揮功效。

皮膚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構成,一般藥物若能透過表皮,便容易從真皮吸收入血。活躍的血液循環可使藥物運轉速度加快,發揮治療作用。

洗浴時的溫熱效應能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舒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機體的抵抗力,促進炎症的吸收,有助於消滅致病微生物。藥物通過皮膚組織吸收後,能調節免疫狀態,有助於改善內髒的功能狀態。

應用

足浴時,水的溫度一般保持在40℃左右,水量以能淹過腳踝部為好。雙腳放熱水中浸泡5~10分鍾,然後用手按摩腳心。按摩的手法要正確,否則達不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每晚用熱水浴腳後坐在床邊,將腿屈膝抬起,放在另一條腿上。按摩左腳心時用右手,按摩右腳時用左手,交替按摩,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動作要緩和、連貫,輕重要合適,剛開始速度要慢,時間要短,等適應後再逐漸加快按摩速度。足浴後按摩腳底、腳趾具有重要的保健醫療作用,尤其對神經衰弱、膝踝關節麻木痙攣、腎虛腰酸腿軟、失眠、慢性支氣管炎、周期性偏頭痛、痛經等,都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足浴時,在熱水中加入某些藥物,還可防治腳癬、腳幹裂、腳臭、腳汗過多、足跟痛、凍瘡、下肢水腫麻木、四肢不溫、感冒、風濕性關節炎等症。

小貼士

按照“生物全息論”的觀點,足部同耳部一樣,為人體之縮影,完整地聯係著全身髒腑器官,可稱為人體“第二心髒”或“全息胚”。全息胚是指包含人體全部信息且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在足部全息胚中含有人體的整體信息,被稱為“反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