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分析與我國的應對策略(1 / 3)

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分析與我國的應對策略

名家觀察

作者:王亞星 譚波 黃彥君 孫磊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與範圍不斷擴大,這對推動國家經濟實力增長、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時,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擴大、海外資產份額的增加以及國際投資環境的複雜多變也使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麵臨著較大的風險。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已經成為提a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效益所麵臨的重要問題。文章對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幾點應對策略。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風險控製

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ODI)是指我國國內企業在國外或港澳台地區以現金、實物或無形資產等形式投資,且以控製企業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與國內投資相比,各國的政治、經濟製度不同,貨幣利率、彙率波動複雜,對投資項目的影響因素也更多,從而使得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明顯大於國內投資。對外直接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隻有積極評價風險因素,分析風險產生的環節,製定有針對性措施,才能確保對外直接投資的順利進行。

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1993年後,我國成為吸收外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也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一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為878億美元,成為世界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國之一。從2000年到2013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規模增加了60餘倍。二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領域不斷延伸。在初期,我國的企業一般在零售批發、采礦等行業投資,而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領域已擴展到技術開發、商務服務、金融地產、生產製造等產業。三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地位不斷提高。截至2013年,我國的累計對外直接投資淨額為5 319.4億美元,居全球所有國家、地區的第13位,雖然與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盡管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在總量上增長迅速,但在許多項目上出現了大量的虧損,給企業和國家造成了不小損失。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東道國要麼以保護資源或維護國家安全為理由,要麼因為政權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國的海外投資和並購失敗或者即使能夠並購成功其後續經營也出現了很大問題甚至項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購優尼科過程中由於美國政府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進行幹預而失敗;2009年中鋁在收購礦業公司力拓的過程中,由於澳大利亞政府的幹預而失敗;近年來則出現了我國兩大通信企業中興和華為在美國的投資因“威脅美國國家安全”而受阻。東道國政局的變動也給我國的海外投資帶來很大風險。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迫使中鐵在利比亞總額為42億美元的3個鐵路工程擱淺。此外,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部分發達國家惡意設置的各種壁壘也使我國的海外資產受到了很大影響,中國企業投資成本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嚴重。可以說,中國企業在國際風險防範能力還十分有限的情形下,已然處於多個風險交錯的國際投資環境中。

二、 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分析

與國內投資不同,對外直接投資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麵臨著更加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受到東道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的影響較多。陌生的環境、海外投資經驗的不足以及信息的不對稱使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麵臨較大的風險。當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麵臨著以下幾個方麵的風險:

1. 對外直接投資的政治影響因素。政治因素是發生在東道國、母國或因國際環境改變而發生的,影響海外投資企業投資/經營的政治力量和事件。在東道國的單邊環境下,政治影響因素主要是由東道國政府行為和政治製度的不確定性造成的,同樣也包括了少數組織,例如分裂主義組織。在考慮母國的情況下,政治影響因素主要源於投資來源國的政府幹預行為,例如製裁或者限製海外投資的政策。其中,針對東道國和國際環境的政治影響因素可以細分為以下四點:一是東道國的基本政治狀況,如國家權力安排方式、政府管理體製等,這些因素決定了東道國的國際政治路線以及與母國雙邊關係的好壞,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較大。二是雙邊、多邊關係,主要體現在母國是否與東道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兩國外交關係的等級,在文化、軍事等領域是否有深入合作等,同時,也包括雙方是否簽有經濟、貿易、技術等雙邊協定協議等。良好的政治、經濟合作關係對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三是政府對市場的幹預程度以及對企業的政治支持程度。政府對市場幹預太多的國家往往很難獲得對外直接投資,東道國政府對國外企業在本國直接投資的政治支持、稅收優惠等往往能吸引更多的外來直接投資。最後,國家、地區的安全性、廉潔性也會對對外直接投資產生影響。

2. 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影響因素。經濟影響因素是指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麵臨的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產業結構、經濟運行情況等,主要包括:一、經濟發展水平,主要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水平等。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態、發展潛力的主要標準,對吸引直接投資有重要影響。通常國內生產總值較大、增長速度較快、居民收入水平較高的國家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二、經濟開放程度。根據一國的經濟開放程度可以將其劃分為內向型經濟或外向型經濟。劃分標準主要包括名義關稅率與實際關稅率、產業產出國際比值、國內貿易比值、主要出口產品所在國際市場份額等。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經濟開放程度越高,給外資提供的機會就越公平,就越能吸引外商投資。三、經商自由程度,主要指市場經濟體在國家體係內的獨立性,如企業開辦、運作及退出的時效性,包括新公司建立程序、注冊資金多少、取得營業執照時間的長短等,此外還包括貨幣可自由兌換的程度,建立外資企業的自由程度,勞資雙方工資談判的自由程度,政府對生產方式、企業產出、資源分配、價格決策等的控製程度等。營商環境自由度是商業市場自由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有些國家為保護本國企業,對外商投資設定了嚴格的管製,對吸引外來直接投資構成不利影響。四、金融市場環境。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體係越完善,越能為直接投資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企業所需的資金成本也就越低,投資風險就越小。五、社會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包括交通運輸條件、資源能源供應情況、原材料供應情況、通訊設施條件、城市生活設施的完善與否等。通常情況下,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有利於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夠降低生產成本,促進企業對該國進行投資。六、自然地理環境,如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能源的豐裕程度等。擁有便利的海運條件和豐富的資源能源的地區對外來直接投資往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會使該地區成為外來投資的重點。